三 炭疽病
炭疽病是影响草莓育苗的重要病害,在温室栽培过程中发病较少,主要危害是由于种苗携带炭疽病病菌,在生产中造成死苗严重。
【症状识别】 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匍匐茎、花器及果实,育苗阶段主要为害叶片及匍匐茎。
1)叶片的受害症状。发病初期,叶片有紫色斑点,随着危害程度加强,病斑扩大、增多,之后病斑连成片,叶片变褐干枯,严重时叶片干枯死亡。当湿度大时,叶片上可能产生污斑状病斑。
2)匍匐茎及叶柄的受害症状。发病初期,匍匐茎或叶柄的局部产生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病斑,并向下凹陷,之后病斑扩大,呈环形圈状,严重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当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粉色霉菌,有时叶柄上会产生污斑状病斑。
3)果实受害症状。发病初期,果实表面产生近圆形病斑,后病斑颜色加重,由浅褐色转至暗褐色,病部呈软腐状、凹陷,果实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特点】 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温高湿病害,侵染最适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一般连续阴雨天后骤晴,病害易大规模发生。炭疽病的繁殖及侵染对温度要求很低,一般气温在15℃以上时,高湿环境下就能产生分生孢子;气温在19℃时,孢子即可萌发。炭疽病易在7~8月的高温季节发病且危害严重。
【发病原因】 炭疽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连作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积累过多,易于发生病害且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量也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因素;种植密度过大,影响田间通风透光,能加重病害的发生及进一步侵染;老叶与残叶多,增加病叶之间的传染机会;连续阴雨天后骤晴易发生病害。
【传播途径及侵染过程】 炭疽病主要通过2种方式传播:带菌组织器官之间的传播;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
【防治措施】 炭疽病高发期一般有2个,第1个发病高峰为5月下旬后,此时病菌为害匍匐茎或近地面幼嫩组织;第2个发病高峰为7~8月,夏季温度较高且雨水充沛,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及流行。发生炭疽病后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办法,能从源头遏制炭疽的发生;土壤消毒能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障碍;合理的繁育密度能保证田间通风、透光,以免草莓种苗郁闭;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以达到培育壮苗的目的,提升种苗的抗性;使用遮阳网等防晒措施,降低温度;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采用滴灌补水,从而改善田间环境,减缓病害的发生及侵染;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种群的数量。
(2)物理防治 草莓育苗阶段有效避雨能切断病害的传播途径,以减轻病害发生,同时避雨还能降低湿度,改善育苗小环境,不利于炭疽病的发生及侵染;其次,加强通风,降低棚内温度及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化学防治 可选用40%多·福·溴菌腈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或者25%嘧菌酯1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有机硅3000倍液,7天左右防治1次,整个生育期使用3次。
【提示】 夏季雨后骤晴是炭疽病高发时期,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光照强烈,蒸腾拉力迅速增强,而根系温度提升缓慢,根系活力不足,导致其吸收能力难以满足种苗需求,易出现缺水、抗病性下降等情况;雨后田间易形成积水,草莓根系喜湿不耐涝,长时间积水易导致根系缺氧,从而降低其活性;由于雨水滴溅,使土壤中的病原菌大量接触种苗,增加病原菌侵染的风险;田间易形成低温高湿的小环境,易于病害发生及侵染。其防治措施如下:
1)雨后要及时开沟排水,避免因积水导致根系缺氧,造成根系活力下降或腐烂。
2)及时使用遮阳网,防止强光照射,降低种苗的蒸腾作用,缓解根系压力,避免种苗因缺水导致死亡。
3)及时修剪地上枝叶,降低蒸腾拉力,促进根系生长,避免因病叶、残叶、烂叶导致病害发生。修剪枝叶时距地面10~20cm,避免因伤口过低而加重病害侵染。
4)适时进行肥水管理。草莓受淹后,根系活力差,养分吸收能力减弱,易降低种苗的抗性,适时补充肥料能改善养分供给。此时补充肥料以速效肥为主,采用多次少补的原则,一般每亩可选择1~2kg氮磷钾比例为20∶20∶20+TE的水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