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灰霉病

灰霉病

灰霉病是草莓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生在生殖生长阶段,对花器及果实的危害较大,常造成花器及果实的腐烂,对草莓的产量及品质影响巨大。

【症状识别】 灰霉病主要为害叶片、花器、果实,也可侵染叶柄、果柄。叶片发病初期,老叶形成“V”字形黄褐色病斑,随着病害加重,叶片焦枯死亡。

花器侵染一般先从萼片基部开始,先是萼片及花托有红色斑块,花不能正常生长,形成粉色无效花;此后花瓣变成暗褐色,花药呈水浸状,花器变褐干枯,严重时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

果实侵染一般从花器开始,先是柱头被侵染,进而影响果实的生长发育;幼果主要是果柄、果面被侵染,严重时变褐干枯,形成僵果;成熟果实发病初期,果实呈水渍状,之后颜色加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见彩图58)。

叶柄、果柄被侵染时,首先局部变红,后变红部位出现浅褐色坏死干缩,严重时叶柄可产生稀疏的灰霉;而果柄病斑可通过萼片蔓延到果实,严重时果柄枯死。

【发病特点】 灰霉病是典型的低温高湿病害,其病原菌适应性强,温度为0~35℃、相对湿度在80%以上均可发病;主要以菌丝、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其耐低温能力强,次年温度为7~20℃时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温度为20~25℃、湿度持续在90%以上时易出现灰霉病发病高峰。

【发病原因】 高湿是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般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幼苗表面有水时易发病,并且湿度越大发病越严重;栽植密度过大或幼苗徒长,导致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也是引起灰霉病的重要因素;排水不善而产生积水能加重病害扩散;管理粗放也易引起灰霉病。

【传播途径及侵染过程】 灰霉病主要通过2种方式传播: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病叶、病果接触传播。

【防治措施】 对灰霉病宜采取综合防治方式:

(1)农业防治 在农业防治中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定植前清除病残体及杂草能有效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发生;采取温室土壤消毒,避免连作障碍及土传病害;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培育壮苗,以达到提升草莓种苗抗性的目的;在草莓栽培过程中需要采用高垄滴灌栽培,适宜的栽培模式能降低灰霉病的发病率;合理施肥,适当增加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性。

(2)物理防治 控制棚内温度及湿度,创造有利于草莓种苗生长却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田间小环境。一般依靠开闭风口来调整棚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6~28℃,夜间以6~8℃为宜。降低棚内湿度则可通过覆地膜及浇水后及时排湿来调整。

(3)生物药剂防治 灰霉病发生初期可选用低毒的生物源药剂防治,可选用99%矿物油200倍液喷雾。

(4)化学药剂防治 可选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300~2000倍液或25%嘧霉胺悬浮剂1200倍液喷雾防治,7天左右防治1次,整个生育期使用3次。

花期、果期预防灰霉病最好选择烟剂。烟剂危害小、残留少、覆盖面积大,同时能降低棚内湿度,起到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一般可以选择45%百菌清或10%腐霉利烟剂熏蒸,每亩可选用8~1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