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目 标

2 目 标

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把健康中国的蓝图变为现实,是健康医学追求的目标。而目前占主流地位的单纯注重疾病临床治疗的对抗性西方医疗模式,是否能有效帮助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答案不言而喻。结合下面的数据,我们作进一步分析:

(1)在美国,2002年的慢病患者有3 000 万,死亡人数1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40%,与由于遗传和无法获得医疗资源的死亡人数总和相当(图1.6)[8]

2011年美国的10 大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2.77%)中,大多数属于慢病(见表1-1)[9]

图1.6 引起早逝的原因

表1-1 美国排名前10 位的死因(2011年)

(2)据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公布的统计数据[10]

1)在全国18 岁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5.2%、9.7%和9.9%;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

2)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前三大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9.4%(图1.7);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病已具有年轻化趋势。

图1.7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

3)不健康饮食、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慢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中国男性吸烟率高达 52.9%,吸烟总人数超过3 亿;成人年均酒精摄入量为3 升;慢病发生率及患者人数逐年攀升。

慢性疾病的高发,已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对可利用的有限医疗资源造成了持久性消耗。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对抗性疗法完全无法降低慢病发病率,慢病患者人数呈现“越治越多”的趋势[11],其中包括教育、医疗、经济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医疗理念,即许多医疗工作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医学的焦点,已从“疾病是否治愈”,转换为“如何让人保持健康”,医疗保健方案已从“应对疾病为主,平衡营养以及生活环境为辅”,转换为“预防疾病为主,治疗疾病为辅”。继续以“临床医学毕业的医生没有时间接受健康医学或预防医学的培训,即使接受了培训也无暇实践”,作为借口来忽视健康医学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只会使慢病患者“越治越多”的现象日趋严重,使国民的健康长寿成为空谈。

而以疾病预测、预防、治疗干预、保健、康复疗养、生命全程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健康医学,可填补对抗性/疾病医学的主要缺陷,在降低现代人健康的最主要威胁——慢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发展方面,起决定性关键作用。现代健康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不大病、不早老、健康长寿,这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大战略完全吻合。充分发挥健康医学的优势,用“以人为中心”替代“疾病为中心”,建立覆盖分子、细胞、器官、组织和全身系统的综合性保健项目和方法,就可以进一步确保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 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甚至可以使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达到长寿(≥100 岁)。

要达成这个终极目标,必须大力开展健康医学教育,因为目前国民健康意识仍普遍匮乏,必须通过不断进行教育,提升每个人的自我保健和疾病风险防范的意识。只有加大人力、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不断深入开展从居民社区企业的全民健康医学教育,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和提高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意识,并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做到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并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这也是我们编撰此书的初衷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R/OL]. (2016-10-25)[2018-12-30].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 中国糖尿病社会经济影响研究[R]. 北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12:43.

[4]OECD Health Data[DB/OL]. http://www.oecd.org/health/ 2012.

[5]EDINGTON D W.Medical cost[J]. AJHP. 2001, 15(5):341-349.

[6]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System(NVSS).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R],Atlanta,CDC, 2014, 63(3): 76.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ummary Measures of Population Health[R], Geneva, WHO, 2013: 18.

[8]MCGINNIS J M,WILLIAMS-RUSSO P, KNICKMAN J R. The case for more active policy attention to health promotion[J]. Health Affairs. 2002, 21(2): 78-93.

[9]EDTINGTON D W. Zero Trends:Health as a Serious Economic Strategy[R]. Ann Arbor,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2009:36-37.

[1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R].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5: 28.

[11]白剑峰. 病人为何越治越多[N]. 人民日报, 2013-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