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的稳态平衡

3 生命体的稳态平衡

生命存在于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之中,外环境与处于内部微环境中的各种生命过程交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包括环境/微环境与饮食、基因表达、遗传变异、表观遗传修饰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人体的稳态平衡(图4.4)。

当生命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干扰而出现生理紊乱或不平衡时,机体可通过复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使机体系统、器官和细胞内的各个调节系统进行整体协调,来恢复并维持相对稳定状态,从而使体内处于熵减(有序)的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自组织稳态平衡(图4.5)。

图4.4 影响生命体稳态平衡的交互作用

图4.5 生命体的稳态平衡

现代健康医学认为,能量及物质代谢、免疫、荷尔蒙、微环境、营养和心理的稳态平衡,是保持高水平全优健康的必要条件。各类慢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稳态失衡与遗传因素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消除慢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变“稳态失衡”为“稳态平衡”,重塑自组织功能,充分运用人体的自修复力,祛除各类慢性病。现代健康医学的这种理念,与18~20 世纪早期健康医学的“自救”(self-help)、自愈(self-healing)和使用天然物质促进身体自愈应答的顺势疗法一脉相承,都认为健康是人体所具备的自组织功能之一——自修复力或自愈力,是祛除病痛最安全有效的途径,是人体天然合理的自然力。

现代健康医学把机体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分为三类:①生理性应激反应。温度、气压、细菌、病毒等应激源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处于机体内稳态调节范围之内;②可逆超负荷应激反应。紫外线、辐射、芳香烃类有机化合物、生物毒素等应激源,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处于可修复的范围,但如果损伤不能得到及时有效修复,会造成整个生命系统失去稳态平衡;③不可逆耗竭性应激反应。当环境因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程度超出自组织修复能力时,机体无法及时进行系统性修复,从而导致慢病的出现。

综上所述,造成人体丧失稳态平衡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现代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恶化是形成各类慢病的外部必要条件,可导致机体稳态失衡,而基因变异和表观遗传修饰等遗传因素是慢病形成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慢病只有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造成机体丧失稳态平衡时(熵增),才会发生和发展(图4.6)。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健康医学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如营养膳食、运动等等),来增加机体的负熵(有序状态),令机体从稳态失衡转变为稳态平衡,逐步恢复和提高机体的自组织修复功能,最终可以祛除或显著缓解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类慢病,使患者恢复健康。

图4.6 生命体的稳态失衡与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