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氧+水+营养素的组合干预方案

第17章 营养素/健康食物与健康促进

1 营养失调是一切疾病的根源

随着营养基因组学、功效营养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应用,食物及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和临床数据的验证与支持。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化学家莱纳斯·卡尔·鲍林教授很早就指出,缺乏营养是所有人类疾病的共性之一[1],这一观点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著名医生所接受,他们强调人类绝大多数疾病的根源就是营养失调[2]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临床营养学家主要强调三大基础营养物质,即碳水化合物(包括粮食、其他淀粉类食品和糖)、脂肪和蛋白质,是维系人体正常机能所必需的。事实上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保持人体健康还必须摄入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微量营养素,才能使营养物质达到全面平衡的水平。如果一个人每天吃的是未加工的天然食物(图17.1),由于在这类食物中同时存在基础和微量营养物质,因此可保证他在摄入基础营养物质的同时,也摄入了足够的微量营养素,当然也就不再需要额外添加营养补充剂。

图17.1 未精加工的全谷物食品

加工食物的发展史表明,目前发达国家居民所吃的食物已经不再是含全部营养物质的天然食物,而是缺失了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的精加工食物[2]。这类食物只保留了部分基础营养(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会导致体内营养物质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引发各种现代疾病。

去掉胚芽和糠再经过漂白的小麦粉(精白粉),自1905年开始在工业国家上市,随之而来的是之前极为罕见的心脏病的发病率大幅飙升,1912年开始出现“心力衰竭”一词。当时美国政府对食品的监管,主要侧重于成本效益、保质期的延长等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和利益,并没有认真评估均衡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谷物精加工使用大量的漂白剂、色素和防腐剂,丢失了各种微量营养素,只保留了基础营养物质。在这类食物统治市场15年后(1920年),冠心病开始在美国流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长期食用缺少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微量营养素的精白面粉,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密切相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939年规定,市场上出售的所有的精白粉中必须添加维生素B1、B2、B3、铁和叶酸,但这并没有阻止心脏病在美国流行的大趋势,因为这几种营养素无法全面弥补在加工过程中丢失的30 多种营养素。本书第1 章的表1-1 给出了美国的10 大死因,其中心脏病排名第一,占美国总死亡率的24%左右。

虽然在精加工食物刚刚开始流行时,当时的美国食药监局局长威利医生就提出了异议,并竭力提倡吃非加工的天然食物。他认为饮料中不能有咖啡因,美国应禁止精加工食物上市出售,必须立法保证市场上销售的所有食物都是天然产品 [2,3]。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威利医生还证明了加工食物对健康确实有害。在他的努力下,1906年颁布了第一个禁止劣质食品进入美国或在美国市场交易的《纯食品与药品法》[4]

虽然当时有很多人支持这项法令,但由于食品工业财团的极力反对,加上食药监局新任局长纳尔逊在法庭上宣称,没有数据证明加工食物和天然食物对健康有不同影响,导致《纯食品与药品法》在出台6年之后即被推翻。纳尔逊的团队认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或慢性疾病,都与缺乏微量营养素无关。

实际情况是,麦卡里森教授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的研究》、韦斯顿·普赖斯博士的《营养与机体退化》以及当时所发表的几千篇研究论文,都用大量数据证实疾病与营养缺失密切相关。纳尔逊等人对营养医学/健康医学的倒行逆施,导致更多的美国人长年累月吃不健康食物,其结果是各种慢性疾病的大范围流行。

目前美国有67%的人超重,其中33%是病态肥胖,而100年前只有1%的人超重[5]。糖尿病患者有2 千9 百万,每年新增病例140 万例[6]。每年大约有80 万人死于心脏病,占总死亡人数的1/3,心脏病多年来牢牢占据美国人死因排行榜的榜首[7,8]。2014年美国死于癌症的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4,新增癌症病例数为166 万[9]

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的人越来越依赖于加工食物,对食物中含有的化肥、除草剂、杀虫剂、防腐剂、色素、人造黄油和增味剂等化学物质,已经习以为常,完全抛弃了吃天然、非加工食物是身体先天需要这一自然法则。人类几千年赖以生存的纯天然食物,仅仅经过一代人就被完全摧毁了。早在1941年,美国卫生局长帕伦博士就指出了这种非天然加工食物对美国人身体健康的伤害,他在电台讲话中谈到,无论用何种技术来进行研究,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大部分美国人严重缺乏均衡营养。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摄入太多的加工食物,而这类食物丢失了人体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所造成的后果是富有的美国人由于大量摄入加工食物而变得最为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和智力水平都大幅下降,令人触目惊心[2]

身体功能紊乱与必要营养素缺失之间的相关性,可参阅伯纳德·延森博士撰写的《徒劳无益》一书 [2],这本书的要点包括:

(1)机体在合成蛋白质、酶和激素等重要分子时,需要有多种营养物质的参与。如果缺少某些营养元素,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细胞的正常功能会受到损害。例如,如果体内缺乏锌和铬,胰岛β 细胞就不能正常合成胰岛素,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不断累积而无法进入细胞内,在临床上就会出现糖尿病患者症状。

(2)构成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和分子不尽相同,一种特定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会导致某个特定器官或组织的损伤尤为严重。例如,由于钾离子的功能之一是调节心律,因此如果钾离子缺失,会导致心脏严重受损,心动过速,而缺乏钾对其他器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3)肝脏的正常功能包括合成数千种消化脂肪的酶类、清理大肠和血液中的毒素、加工处理营养物质并进行能量储存,如果缺乏锌、铁和硒等微量元素,会减弱肝脏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整体健康。

(4)如果缺失某种多个器官/组织都需要的广谱营养素,可能会损伤多个器官的正常功能或抵御疾病的能力,因为一种特定广谱营养素往往能产生多种正面生理效应,促进全身健康。

由于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基因组,在微量营养素缺失时,最早受到伤害的是营养吸收和代谢能力较弱的组织器官,因为它们无法与吸收/代谢能力较强的组织器官竞争有限的营养素,所以缺乏营养素对后者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在缺乏营养素时,吸收和代谢能力较弱的组织器官首先发病,病原微生物也是首先感染身体的这些部位。因为每个人的基因组有独特性,所以在缺乏某种特定营养素时产生的症状也会因人而异。张三会因B 族维生素缺失导致偏头痛症状,但李四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王五则可能出现视力减弱。营养素缺失也会影响子女的健康。在父母主要食用加工食物时,他们的染色体或基因会因为缺乏微量营养素和矿物质而发生变异。这类因生活方式导致的基因结构或表达的变异,会对子女基因的表达产生负面影响[10]

美国的普赖斯医生在许多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土著/原始部落民族中,进行了营养素与身体及牙齿健康相关性的研究[11],于1939年发表了《营养与机体退化》专著。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精白粉、精加工食油和糖为主要成分,缺乏微量营养素的现代西方饮食,是导致健康和牙齿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精加工的面粉和大米等谷物,只留下主要含淀粉和少量蛋白质的胚乳部分,而富含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抗氧化物的胚芽和糠则被完全去除。这种作为发达国家居民主食的精加工谷物,几乎不含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表17-1 在加工食品中叶酸和维生素B6 的丢失[12]

2 个性化营养补充及特医食疗

使用在本书第6 章所描述的能量波动检测,可分析体内矿物质(钙、镁、铁、锌、硒、铬、硅、钼、钴、钒)、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P、维生素H、维生素C、维生素D2、维生素E、叶酸、辅酶Q10、必需脂肪酸)、氨基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判断体内营养缺失的情况和种类,为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提供科学检测依据。

(1)个性化营养补充

根据检测结果,短期快速实现营养补充的方法可通过营养素的摄入来实现,但中长期的营养补充,需要结合饮食调整来进行。同时,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健康医学营养师会制订一些特殊食疗方案,帮助疾病康复。

(2)特殊饮食

健康医学根据不同个体的健康状况或疾病治疗的特定要求,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添加或减少某种食物中所含成分的供给量,达到增进健康以及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这些个性化特殊饮食包括低盐、低脂、低蛋白、低嘌呤饮食,以及根据特定疾病制订营养补充方案。

(3)特医食疗产品

北京某健康医学中心与从1986年开始承担军委保健局长寿课题的某三甲医院中医科合作,开发出了药食同源的中药+功能性食品,是构成特医食疗的原材料,具有独特的医疗效果。

主要功效包括增强免疫,辅助睡眠,消除疲劳,对抗过敏,强筋壮骨,恢复青春态,辅助治疗颈椎腰椎疾患,辅助治疗糖尿病,辅助抗肿瘤。

3 可以防治癌症的健康饮食/营养素

在过去20年里,营养与癌症研究的重点是饮食模式和行为的全面分析,并将其与癌症风险联系起来。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饮食因素和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11%~19%的癌症死亡率[13]

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重,大多数人需要限制热量摄入,同时增加规律的体育活动,但仅仅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和维持体重是很困难的。

饮食中卡路里的最大百分比来自高脂肪、高糖和精制谷物食品,食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多样化饮食,有助于取代那些高热量的食物。用含有高热量的食物或饮料来代替饮食中的脂肪不能防止超重或肥胖。

许多加工食品和饮料,包括含糖饮料、甜早餐麦片、糕点、糖果和糖浆,都含有大量的添加糖。这些添加糖有多种形式,如高果糖玉米糖浆、果汁浓缩汁和蜂蜜等,会大幅增加热量的摄入。此外,研究发现食用较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人,也倾向于少吃精制谷物产品,多吃蔬菜和水果;吃较多加工食品和红肉并常喝含糖饮料的人,患某些癌症的风险或死于癌症的风险更高。

饮食中包含各种各样蔬菜、水果、粗粮、鱼或家禽的人,患某些癌症或死于癌症的风险比较低[14]。这些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健康的饮食模式与患癌症风险的降低相关。

有证据表明,蔬菜和水果消耗的增加降低了癌症风险,这导致研究人员试图从这些食物中分离出特定的营养成分,并研究它们作为补充剂的作用。目前基本上没有证据证明补充剂有利于预防癌症,甚至单独大量补充单个营养素,可能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15]

有少部分试验证明补充钙可以降低结直肠腺瘤息肉复发的可能性[17],然而总的来说,有关膳食补充剂的证据并不支持在癌症预防中使用它们。

食物中包含的营养物质对癌症预防起增强或协同作用,并且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关联。蔬菜(包括豆类)和水果是复杂的食物,每一种都含有许多有益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类胡萝卜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萜烯、固醇、吲哚和酚,这些物质有助于预防如肺癌、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直肠癌的发生。

蔬菜中含有的叶绿素可以帮助辅酶Q10 的再生,辅酶Q10 作为抗氧化剂可以有效抵抗体内自由基的生成。浆果中所含的高浓度抗氧化剂色素,也能达到修复DNA 损伤的效果。

高纤维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可使因胃酸反流而引起的食管癌风险减少高达1/3。十字花科蔬菜中富含萝卜硫素,可以降低血液中DNA 的损伤,抑制癌细胞的转移,预防淋巴癌、乳腺癌以及前列腺癌等的发生。在饮食中加入十字花科植物和葱属植物是有效的癌症预防策略。

柑橘消费量的增加与乳腺癌风险的降低相关,柑橘可以促进DNA 损伤的修复。在摄入柑橘之后的两个小时内,DNA 会变得更能抵抗诱变剂。

全谷物、豆类和坚果比加工处理过的食品能量密度更低,有助于维持体内能量平衡。全谷物比精加工谷物含有更高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研究发现可溶性纤维可以减少乳腺癌的发病率。所有的谷类、豆类、坚果和种子中存在的植酸,可以解除体内重金属超标导致的羟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通过植酸的抗氧化、抗炎、免疫增强等功效,可预防包括大肠癌、乳腺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肝癌、胰腺癌和皮肤癌等的发生。

每周吃一份或更多份花生可以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豆类可以减少热量、减轻腹部脂肪堆积、改善调节血糖、胰岛素和胆固醇的水平,其含有的纤维、叶酸和植酸盐,可以帮助降低结肠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使用亚麻籽可以降低胆固醇,同时亚麻中的木酚素可以预防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及提高患癌后的生存概率。

姜黄素可以预防或治疗肺癌、脑癌、多发性骨髓瘤、结肠癌及胰腺癌等多种癌症。此外,姜黄素也被证明有助于加速癌症患者手术后的康复以及减轻炎症的发生。

喝茶可以预防妇科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也能降低胆固醇、血糖以及减少体内脂肪堆积。绿茶和白茶都已在体外实验中被证明可以防止吡啶(一种致癌物质)对DNA 的损伤。

喝咖啡多的人患肝癌的概率要比喝咖啡少的人低一半。每天喝4 杯或4 杯以上咖啡的吸烟者,死于慢性肝病的风险降低了92%。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称,大量摄入加工肉类(如熏肉、香肠、午餐肉、热狗)和红肉(定义为牛肉、猪肉或羊肉),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以及与其他死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每天消费100 g 红肉或50 g 加工肉类,会增加10%~15%的结直肠癌症风险[17],也会增加其他癌症(食管癌、胃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卵巢癌)的患病风险。

在用炭高温烤肉时,会产生诱发突变和致癌的物质(杂环胺和多环芳香烃)。加工肉类则通常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它们在体内会产生诱发突变和致癌的亚硝胺。

肉类中的脂肪可通过增加粪便中的次生胆汁酸和其他化合物浓度,来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应尽可能避免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可以考虑采用其他蛋白来源(如鱼类和家禽)作为健康的替代品,也可以考虑通过烘、炖、煮而非烧烤或油炸来烹调肉类,减少潜在致癌物质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高钙食物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补充钙能适当降低结直肠腺瘤的复发。然而,也有证据表明,钙摄取量过高,无论是通过补充剂还是食物摄入,都会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根据这一点,男性应该注意摄入的钙含量不要超过推荐剂量,主要通过食物来源获取。

由于女性没有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而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较高,她们应该努力通过食物来摄取推荐的钙含量。对于年龄在19~50 岁之间的人群,建议每天摄入1 000 mg 钙,50 岁以上人群每天摄入1 200 mg 钙。奶制品是钙的极好来源,一些绿叶蔬菜和其他蔬菜也是如此。从乳制品中获取大量钙质的人,应该选择低脂或不含脂肪的食物,以便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

以下方案是依据对上述各种食物及其所含特定营养素与癌症相关性的分析制订的。

(1)健康饮食/营养素方案

·每天至少吃3 份蔬菜(包括十字花科蔬菜、绿叶蔬菜和其他蔬菜)以及3份水果(120 g 切好的水果,40 g 干果以及60 g 浆果)。

·每餐都包括多种蔬菜和水果。尽量摄入完整的蔬菜水果,如果要饮用蔬果汁则尽量选择100%纯蔬菜汁和果汁。

·每天一份30 g 坚果、一勺亚麻籽、3 份豆类(60 g 鹰嘴豆或大豆、130 g煮熟的豆子、干豌豆、豆腐或者150 g 新鲜的豌豆)。

·每天1/4 茶勺姜黄。

·适量饮用不加糖的咖啡和绿茶(5 杯)。

·年龄在19~50 岁之间的人,建议每天摄入1 000 mg 钙;50 岁以上的人每天摄入1 200 mg 钙;奶制品或高钙蔬菜是补充钙的最佳来源。

·选择全谷物而不是精制谷物,比如全麦面包、大麦和燕麦,来代替精加工的面包和粮食。

·限制高热量食物,如薯条、冰激凌、甜甜圈和糖果;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如苏打饮料、运动饮料和水果口味的饮料。

·限制食用含其他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糕点、糖果、含糖谷类早餐和其他高糖食物。

·限制食用加工肉类,如熏肉、香肠、午餐肉、热狗。选择鱼、家禽或豆类代替红肉(牛肉、猪肉和羊肉)。

·在食用红肉时尽量选择瘦肉,并且减少摄入量。烹调时选择烘烤或水煮来代替油炸或炭火烤制。

(2)健康饮食习惯

酒精是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确定危险因素,对于胰腺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8]。饮酒伴随吸烟会大幅提高罹患口腔癌、咽喉癌和食管癌的风险,远超单一因素的影响。每天饮酒超过3 杯的人,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不喝酒的人增加了1.4 倍,每天喝一杯酒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高出10%~12%[19]。饮酒易引发癌症的机制之一,是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通过损伤DNA 来影响正常细胞[20]。对于乳腺癌,饮酒会导致血液中雌二醇和其他激素的水平升高[20]。此外,过量饮酒还会导致体重增加。鉴于体重控制在癌症预防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避免饮酒对降低癌症风险十分重要。

男性每天不超过2 杯,女性每天不超过1 杯(一杯酒精饮料的定义:340 g的啤酒、142 g 的葡萄酒或43 g 的蒸馏酒,酒精含量10~15 g)。

4 疾病的氧+水+营养素的组合干预方案

确保氧、水和营养素不匮乏、不失衡,可促使机体达到稳态平衡,自组织修复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从而有效管控并逆转各种慢病,达到健康长寿的全人类永恒追求目标。

表17-2是北京某健康医学中心研发的氧疗、水医学和功效营养学相结合的联合疗法基本方案,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前景良好。

表17-2 氧疗+富氢低氘水+功效营养素的联合疗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参考文献

[1]LINUS P. How to Live Longer and Feel Better[M]. New York: W.H. Freeman, 1986.

[2]BERNARD J, MARK A.Empty Harvest: Understanding the Link Between Our Food, Our Immunity, and Our Planet [M]. New York: Penguin Random House 1995: 113.

[3]Wikipedia. Harvey Washington Wiley[EB/OL].(2018-11-11)[2018-12-3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vey_Washington_Wiley.

[4]Wikipedia. Pure Food and Drug Act[EB/OL].(2018-12-20)[2018-12-3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re_Food_and_Drug_Act.

[5]Miller D W. Enjoy eating saturated fats: they are good for you[Z/OL].(2011-8-28)[2018-12-3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Re9z32NZHY

[6]America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tistics about diabetes[DS/OL].(2018-3-22)[2018-12-30].http://www.diabetes.org/diabetes-basics/statistics.

[7]CDC. Preventable death from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EB/OL].(2013)[2018-12-30].http://www.cdc.gov/vitalsigns/HeartDisease-Stroke.

[8] MERCOLA J. One in three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preventable[Z/OL](2017-4-7)[2018-12-30]. https://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14/04/07/cardiovasculardisease-preventable.aspx.

[9]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ncer facts & figures 2014[DS/OL]. Atlant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14[2018-12-30]. https://www.cancer.org/content/dam/cancer-org/research/cancerfacts-and-statistics/annual-cancer-facts-and-figures/2014/cancer-facts-and-figures-2014.pdf.

[10]University of Utah. Epigenetics & Inheritance[EB/OL].[2018-12-30].https://learn.genetics.utah.edu/content/epigenetics/

[11]Wikipedia. Weston Price[EB/OL].(2018-11-27)[2018-12-3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ston_Price

[12]MCCULLY M, MCCULLY K S. The Heart Revolution[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1999.

[13]LIESE A D, KREBSSMITH S M, SUBAR A F. The dietary patterns methods project: synthesis of findings across cohorts and relevance to dietary guidance[J].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5,145(3): 393-402.

[14]MILLER P E, LESKO S M, MUSCAT J E,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nd colorectal adenoma and cancer risk: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J]. Nutrition and Cancer, 2010, 62(4):413-424.

[15]KLEIN E A, THOMPSON I M, TANGEN C M, et al. Vitamin E and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updated results of the selenium and vitamin 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select)[J].JAMA. 2011, 306(14): 1549-1556.

[16]CARROLL C, COPPER K, PAPAIOANNOU D, et al. Supplemental calcium in the chemo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linical Therapeutics, 2010, 32(5): 789-803.

[17]CHAN D S, LAU R, AUNE D, et al. Red and processed meat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OL]. PLoS One. 2011, 6(6):e20456.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20456

[18]SECRETAN B, STRAIF K, BAAN R, et al.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Part E: tobacco,areca nut, alcohol, coal smoke, and salted fish[J]. Lancet Oncology, 2009, 10(11): 1033-1034.

[19]ALLEN N E, BERAL V, CASABONNE D, et al. Moderate alcohol intake and cancer incidence in Women[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9, 101(5): 296-305.

[20]LIU Y, NGUYEN N, COLDITZ G A. Links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breast cancer: a look at the evidence[J]. Women’ s health (London, England), 2015, 11(1): 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