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饮食

1.1 饮食

大多数死亡与饮食密切相关[1]。饮食是造成人们患病、残疾甚至早逝的头号原因[2]。早在1903年,托马斯·爱迪生就认为未来的医生不会给患者开药,而是针对引起疾病的原因通过指导患者的饮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3]

美国心脏协会提出了“简单7 要素”来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包括不吸烟、不超重、保持运动状态(定义为每天至少行走22 分钟)、吃得更健康(例如包含大量的蔬菜水果)、胆固醇低于平均水平、血压正常、血糖正常[4]。美国心脏协会的目标是在2020年将心脏病的死亡人数降低20%[5]

在1900年代,美国大多数人的健康都是被营养不良所摧毁的。例如营养不良会引起儿童腹泻。但是现在,美国最大的疾病负担是由于营养过剩导致高血压引起的[6]。慢病的流行已经被部分归咎于大众以动物来源和加工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换句话说,是由于摄入了过多的肉、奶制品、鸡蛋、油、苏打、糖和精致谷物食品[7]。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抛弃了传统的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习惯之后,饮食相关的慢病,例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急剧上升[8]

以肉食为例,为了探寻增加肉类的消费量对患病率的影响,科学家研究了那些曾经吃过一段时间的素食,后来每周至少吃一次肉类的人。这些人患心脏病的概率增加了146%,中风的概率增加了152%,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了166%,肥胖的概率增加了231%。饮食习惯从素食转化为杂食之后的12年里,预期寿命减少了3.6年[9]

其实只需坚持四种简单的健康生活方式要素就可以对预防慢病产生很大影响,包括①不吸烟;②不肥胖;③每天运动半小时;④吃更健康的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和全麦食品并且少吃肉)。这四个因素占了引发慢病风险的78%。如果从一开始就尝试坚持这四种生活方式因素,就有可能使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减少90%、心脏病风险减少80%、中风的风险减少50%以及减少超过1/3 的癌症风险[10]。对于一些类似结肠癌的癌症患者,高达71%的病例可以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组合来预防[11]。也许我们应该减少责怪基因遗传,而更加关注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对疾病影响占70%的上述因素[12]

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最终都能转化为更长久的寿命?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追踪了大约8 000 个20 岁以上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发现三种主要的行为对死亡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不吸烟、健康饮食和充足有效的运动来大大降低早逝的风险。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此的定义相当宽松:对于吸烟,他们只要求目前不吸烟;对“健康饮食”的定义仅仅是遵守联邦膳食指南的前40%的要求;“身体运动”指每天平均21 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那些至少达到一项标准的人在六年的时间里死亡风险降低了40%,达到两项标准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一半以上,而三项全部达标的人死亡风险降低了82%[13]

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健康饮食习惯的人,死亡风险与年轻14 岁的人相当[14]。就像身体回到了14年前,不是依靠药物或者时间机器,仅仅是通过饮食和健康生活习惯就可以达到。

对于大多数生命杀手,像饮食这类的非遗传因素至少占80%~90%的比重。事实上心血管疾病和主要的癌症发病率在世界各地的差异高达五到上百倍。美国针对移民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些差异并非是由于遗传造成的。当人们从低风险地区转移到高风险地区时,他们的患病风险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并且几乎总是与新环境中的患病风险相匹配[15]。此外,不同年代的人之间,患病率的剧烈变化也突显了外在因素的首要作用。20 世纪50年代日本人的结肠癌患病率不及美国人(包括日裔美国人)的五分之一[16],而现在日本的结肠癌患病率已经跟美国一样糟糕了,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日本的肉类消费量增长了五倍[17]

研究显示,出生时就分开的一对同卵双胞胎,会由于自身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患不同的疾病。最近美国心脏协会资助的一项研究对比了近500 对双胞胎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血管情况。研究发现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远超遗传因素[18]。每个人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半的基因。如果父母双方的其中一位因心脏病去世,就意味着子女已经遗传了一些致病的相关基因。然而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其中一方可能会因心脏病而死,而另一方可能会健康长寿,这全部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即使父母双亲都因心脏病而亡故,也应该采用健康的饮食来保护心脏。家族遗传病史不应该决定个人的命运。

使用第6 章阐述的能量波动检测,可分析体内矿物质(钙、镁、铁、锌、硒、铬、硅、钼、钴、钒),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P、维生素H、维生素C、维生素D2、维生素E),叶酸,辅酶Q10,必需脂肪酸,氨基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的含量,判断体内营养缺失的情况和种类,为合理饮食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检测依据。

根据检测结果,短期快速营养补充的目的可通过营养素的摄入来实现,但中长期的营养补充,需要结合饮食调整来进行营养的调整。同时,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健康医学营养师会制订一些特殊食疗方案,帮助疾病的恢复。

健康医学根据不同个体的健康状况或疾病治疗的特定要求,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添加或减少某种食物中所含成分的供给量,达到增进健康以及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这些个性化特殊饮食包括: ①低盐饮食; ②低脂饮食; ③低蛋白饮食;④低嘌呤饮食; ⑤根据特定疾病制订营养补充方案。

(1)在健康医学中用于血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各种癌症预防和干预的营养素和食物包括[19-21]

·营养素

姜黄素,萝卜硫素,大豆异黄酮,木酚素,植酸,维生素C、D、A、E,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蒲公英黄铜,玉米黄素,硒等。

·食物

西蓝花、花椰菜、球芽甘蓝、白菜、菠菜、甘蓝、豌豆、长叶莴笋、日本青豆、番茄、小扁豆、大蒜、梨、橙子、红/紫葡萄、草莓、豆腐、花斑豆、鹰嘴豆、野生稻、全谷意面、牛油果、亚麻、葡萄柚、甘草、蘑菇、柠檬、巴西胡桃、木瓜、树莓、红酒、豆制品、迷迭香(艾菊)、绿茶。

(2)在健康医学中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的营养素和食物包括[22-25]

·营养素

白藜芦醇,番茄红素,锌,维生素D、C、B12,磷虾油,辅酶Q10,ω-3 脂肪酸(添加叶黄素和玉米黄素),鱼油,槲皮素。

·食物

核桃、树莓、低脂牛奶、鹰嘴豆、燕麦片、橄榄油、牛油果、无盐杏仁、黄油、提子、石榴、可可、洋葱、酸奶、全谷物、坚果、鲑鱼、黑巧克力、豆类、番茄。

(3)在健康医学中用于糖尿病预防和干预的营养素和食物包括[26-28]

·营养素

钙,镁,纤维,钾,维生素A、C、D、E,维生素B12(二甲双胍服用者),铜。

·食物

脱脂牛奶和酸奶、全谷类、柑橘、ω-3 脂肪酸、番茄、马铃薯、深绿叶菜。

·食谱

50%蔬菜。例如菠菜、胡萝卜、生菜、卷心菜、白菜、青豆、西蓝花、花椰菜、番茄、黄瓜、红菜头、洋葱、秋葵、菜椒、红萝卜。

25%淀粉。例如全谷物、燕麦、土豆、玉米、野生稻、藜麦、荞麦、小米、青豆、冬南瓜、番薯、黄豆。

25%蛋白。例如无皮鸡肉或火鸡肉,鱼类(金枪鱼、鲑鱼、鳕鱼、鲶鱼),海产品(虾、蛤蜊、牡蛎、蟹肉、贻贝),牛或猪里脊,猪大排,鸡蛋,低脂奶酪豆腐。

(4)基本食疗(药食同源)

健康医学的源头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的食品: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蝠、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桃仁、桑叶、桑葚、橘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芭、黄芥子、黄精、紫苏、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燕白、覆盆子。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蜊、越橘、槐实、蒲黄、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5)在健康医学中目前使用较多的营养代餐组方:

板栗、燕麦、花生、大枣、山药、苹果、松仁、核桃、黑芝麻、枸杞、黑加仑、凤梨、奶粉等,主要功能包括补充能量,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等。

表7-1 代餐营养成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