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觚到青铜觚
2025年09月26日
(三)从陶觚到青铜觚
觚是夏商两代的重要礼器,其祖形也来源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山东济宁市博物馆收藏的大汶口文化彩陶觚出土于山东兖州王因村的一座墓葬遗址中,高16.5厘米,口径12.2厘米。泥质红陶,通体施红色陶衣。喇叭形口,深腹,平底。腹部绘有黑色树叶花瓣纹。红地黑彩,热烈庄重。青铜觚则初现于二里岗文化。一般为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觚是个复合字,甲骨文中的角是指动物的角,作为酒器的“爵”的简化形式“角”,是取其与动物角的象形。可见“觚”是个出现较晚的字,而现在认定的觚却是出现较早的器型。从器型来看,甲骨文中“尊”所包含的器物,倒是很像“觚”的器型,双手举持,与酒器的用途亦很吻合。现在将这个字释为“尊”。而在器型方面,尊是比较宽泛的一类。所以,孔子曾经感叹过的“觚不觚”。其实现在仍然是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觚”,并无器物自铭为证。文字之前的器物,都是根据文字产生之后的名称,倒过去考证推论的,有的有自铭,证据确凿,有的则主要是推测。《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韩诗》云“二升曰觚”。这都是从容量来定义而非器型。现今通称之“觚”,与很多青铜器一样,是宋人金石学所定名。此外还有斝、壶、鼎等字形也是如此,其原型都是早期文字对陶器实物的高度抽象概括和描摹。因此汉字的起源也与原始陶器有着对应的关系。
青铜礼器的器型大多源于陶器,只是到了青铜时代,由于材质的改进,可以制作更复杂的器型,才产生了较多加盖、加提梁以及更多变体的新器型,如卣、动物造型的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