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82.
[3]李旭升.巴中文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耿东升.中国瓷器定级图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6]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7]刘振华.农安万金塔基出土文物[J].文物,1973(8).
[8]肖梦龙.镇江市博物馆藏宋影青瓷枕[J].文物,1978(11).
[9]刘新园,白.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J].文物,1980(11).
[10]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2(3).
[11]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泉州府后山出土的江西瓷器[J].江西历史文物,1983(4).
[12]张宏明,张哲民.庐江发现宋代影青瓷熏炉[J].文物,1986(8).
[13]陈黎清.峨眉山市罗目镇出土宋代窖藏[J].四川文物,1990(2).
[14]广安市文体局,武胜县文管所.武胜县谷坝村宋代陶瓷器窖藏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2(3).
[15]马希桂.北京地区出土瓷器简述[J].收藏家,2009(2).
[16]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J].文物,1980(11).
[17]黄晓枫.四川简阳东溪园艺场遗迹性质与年代探讨[J].考古与文物,2011(3).
[18]孙琳.宋代纪年墓葬出土青白瓷器的类型与分期[D].长春:吉林大学,2008.
附表一
考古出土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详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这里的“国内”包括中国大陆全境及港澳台地区,但是由于资料的局限性,台湾省资料不全,在这里暂时不讨论。
[2]这里的南宋时期是指的生产年代,包括金国统治区和南宋统治区在内的所有中国境内出土的这一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都以南宋时期来标注。
[3]本文只讨论相关遗址、窖藏和墓葬出土的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对于非考古出土的器物,不做讨论。
[4]出土地点的详细资料见附表一。
[5]这里的窖藏包括一些古井中出土的青白瓷。
[6]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统计出的数量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只是一个最接近于真实的数据,由于许多考古报告或文章中都没有标明青白瓷的产地和生产时间,以及缺少相关实物的图片,对于报告中没有直接说明青白瓷生产时间和产地的,经过和景德镇窑址出土瓷器对比之后,还是不能确定其产地和生产时间的,在这里一律不进行统计,以此减少争议。所以说可能最真实的出土地点要多于文章中的统计数字。
[7]具体数量统计详见附表二。
[8]刘新园、白:《高岭土史考兼论瓷石、高岭与景德镇十至十九世纪的制瓷业》,《中国陶瓷》1982年第7期。
[9]孙以刚:《江西德兴市宋乾道徐墓》,《考古》1995年第2期。
[1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457—458页。
[11]陈雨前:《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岳麓书社,2015年,第4—5页。
[12]现今的湖北省又可以称为“荆楚”,早在商代时期,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陶记》中将“荆、湘”并列写出,说明了“荆”和“湘”指代的是不同地区,所以这里的“荆”就应该指的“荆湖北路”。
[13]“湘”是现在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纵贯湖南全省,故称湖南为“湘”。“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
[14]“四川”这个名称,始见于宋代。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宋王朝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治所分别为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总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之始。在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的诏书中就正式使用了“四川”一词,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将“四川”作为行政区划略称的开始。所以这里的“川”就应该是指“夔州路、利州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这些古蜀之地。
[15]福建简称闽。闽字最早出现于周朝,闽与八闽,都是福建省的简称和别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五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