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期”民窑遗物的发现

二、“空白期”民窑遗物的发现

“空白期”民窑瓷器虽有大量的传世器物,但专门对其进行考古和调查的工作并不多。对景德镇民窑遗址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刘新园等对景德镇湖田窑的考察和抢救性发掘,该考察将纪年墓出土器物与窑址堆积物进行比对,分辨出明景泰、天顺的民窑青花产品。已发表的考察纪要还介绍了一件采集而来的底款为“大明天顺年制”的碗底残片,其青花料色与所谓“苏麻离青”相同,遗憾的是除此之外未见更多的介绍。[14]赵荣华在景德镇市南郊银坑坞收集了一批被认为是明天顺时期的民窑产品,文章还认为银坑坞可能是明天顺时期的古窑址所在地。[15]此外,具有“空白期”特征的瓷器在景德镇瑶里栗树滩窑址亦有发现。[16]

2005年发现于北京毛家湾1号院内的瓷器坑出土瓷片100万余件,大部分是明代中期的产品,其中不乏大量的正统、景泰、天顺朝器物,极大丰富了三朝瓷器的面貌。经过辨识,绝大部分属于民窑产品,少量的为官窑瓷器。《简报》根据出土的年代最晚的“正德年制”款确定该瓷器坑形成于明正德年间。[17]

2005年故宫博物院等对江西景德镇丽阳瓷器山明代窑址进行的考古发掘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对明早期窑址的考古发掘,发掘结果认为该窑址的时代为明宣德至天顺时期。[18]在该窑址堆积中出土的青花碗、盘、靶杯等器物纹样以卷云人物纹、云气纹、缠枝莲纹、缠枝莲捧八宝纹、梵文字等为主,与明代正统至天顺时期的器物纹样一致。2012年至2015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等对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窑址的发掘中,根据地层学和类型学判断出正统至天顺时期的地层,并有青花瓷的发现。[19]

刘毅认为“空白期”民窑产品不但生产未断,反因为大量的御窑工开烧民窑,使官窑的一些技法外传。“无论以纪年墓葬的出土物,还是以窑址调查来看,民窑生产的连续性比官窑更明显”[20]。高宪平也从文献和实证的角度否定了以往学界关于这一阶段是景德镇民窑生产“空白期”的认识,并认为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景德镇民窑入明以来第一次大发展时期,而三朝景德镇民窑得以发展的深层原因就是官窑的衰落客观上为民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