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文化背景

二、历史文化背景

西周时期,统治者制定出整套的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当时礼器或彝器,品种繁多,可分为六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当时贵族在举行祭天、敬神等重大的礼仪活动或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之礼,以表虔敬,显现出对神对人的恭敬之态。

“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礼记》中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1]古人非常注重礼节,一旦失礼,就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在《国语》中就记载了一个与此有关的故事:“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嬴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2]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娶了秦穆公的女儿为妻,结婚当日,进入洞房后,便开始行沃盥之礼。当时替新娘行礼的是秦穆公的另一个女儿——怀赢。古时,奉上匜盘为客人盥洗后,还要“盥卒授巾”,即递上毛巾请客人把手擦干,这是一套完整的礼仪。然而重耳却没有等怀赢递上手巾,便自行甩掉手上的水,这属于失礼的行为。因此触怒了怀赢,她怒冲冲地朝重耳喊道:“秦、晋两国相亲,你为何要轻视我?”怀赢是秦穆公之女,轻视她就等于轻视秦穆公,轻视秦国。重耳听了,心中不免害怕。因为当时正是诸侯争霸之时,一点点误会就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所以他赶忙连声责怪自己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