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论

四、结 论

天青釉是我国青瓷发展中出现的又一个新高度,是中国古代单色釉瓷器高水准的体现,展现出了新的审美意境。对天青釉色的辨识应与特定的透明釉质联系,并结合对天空赋予的文化寓意,将釉质美感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同时,重视文本描述的“文学化”特征以及命名的社会化因素,才能尽可能准确理解“柴窑”天青釉的色彩。因此“柴窑”天青釉色应是一个色彩区间范围,釉质透明并带有较强的玻璃质感,釉面分布有开片。“柴窑”天青釉作为文献中记载的青瓷独特品种,所呈现出的不仅是美妙的釉色与釉质,还应带来更多的思考。

专家点评:禚振西

许振平做了关于柴窑的研究,这篇论文和其他关于柴窑的研究是有区别的。他采用色谱分析了天青釉釉色的色阶和色差。所用的这三种色都是天青釉色,按照南宋文献的记载,汝窑的天青釉是里面最好的。但是按照文献上的记载,当时除汝窑以外还有耀州窑等都是按照汝窑那样烧制。但后来发现有一个问题,青瓷在唐代的时候登峰造极,耀州窑在早期烧青瓷的时候学习过越窑,到五代时期,学习和吸取了越窑、邢窑和金银器中的多种工艺特长,创造了天青釉瓷,超过了越窑。在五代的战乱年代,其陶艺生产竟然变革了四次,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按照毛主席对封建社会的评价,封建社会是一个缓慢、落后、保守的状态,而且五代是一个战乱年代,却能够在约五十年的时间里让青瓷烧造工艺变革了四次,平均十多年变革一次,为什么?我经常在想这个问题。

五代时期,中央朝廷管辖区内唯一的青瓷窑就是耀州窑,这就是为什么耀州窑在战乱的五十年中可以突飞猛进,因为这是中央朝廷对它的要求。这有点像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饿肚子的情况下几弹几星上天了。所以如果这是政府的特别需求和特别关照,那么这个窑就会得到超速的发展和变革。实践证明咱们这里出土的天青釉,也有淡天青釉,你说的那三种颜色大体上在这里都出土了。所以这篇论文是从艺术的色谱角度进行瓷器研究,非常有价值。

【注释】

[1]陈万里:《中国瓷器史上存在着的问题》,《文物》1963年第1期。

[2][明]曹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64),《格古要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明]张应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167),《清秘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明]谢肇:《五杂俎》,襟霞阁主人重刊,中央书店,1935年版。

[5]光源色是指发光体发出的光,照射到白色光滑不透明物体上所呈现出的颜色。色彩学认为太阳光为白色,各类有色光源照射下的物体固有色会被改变,表现出光源色的影响。

[6]环境色是指物体表面受到光线照射后,也能反射到周围的物体上。周围物体的色彩就会影响被照射物体。

[7]钧窑瓷器发色多样,以各种蓝紫色以及紫红色窑变著称,但钧窑中有相当一部分器物发色为纯蓝,所以这部分器物釉色也被称为“钧蓝”。

[8][清]袁枚:《随园诗话》,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632页。

[9][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0页。

[10]陈雨前:《中国古陶瓷文献校注》,岳麓书社,2015年,第845页。

[1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85页。

[12]汪庆正:《汝窑的发现及其相关诸问题》,《中国陶瓷碑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13]吕成龙:《试论汝窑的几个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

[14]色相环是按照光谱在自然中出现的顺序来排列的环形图标。由原色和次色组成。相邻的色彩的色相较为接近。

[15]荆子久:《钧窑考证》,《说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780页。

[16]色彩的冷暖是指使人对不同色彩的温度感觉。红黄等暖色给人以热烈之感,蓝青等冷色给人以寒冷沉静之感。色彩的冷暖感觉是系列颜色组成的相对的两个色系,蓝色是冷色的极端,红色则是暖色的极端。

[17]周晓陆:《秘色瓷·耀瓷和汝瓷——思考与手记》,《文博》1995年第6期。

[18]白衣是指宋代耀州窑青瓷瓷器胎釉之间的一种白色物质,在宋代汝窑青瓷中也有发现。白衣不同于唐代耀州窑青瓷施加在胎釉之间的化妆土层,而是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利用胎釉特殊的化学及物理反应,并通过控制窑温与窑炉氛围过程中生成的一个中间过渡层。

[1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43页。

[20][美]福开森著:《中国艺术演讲录》,张郁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11页。

[21][明]文震亨原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