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

□ 刘 敏(西安美术学院)

摘 要:“空白期”是指中国陶瓷史上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本文对明代“空白期”青花瓷相关考古发现进行了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认为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和民窑都不存在空白期,并就正统初年景德镇官、民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空白期;官窑;民窑;青花瓷;官民互动

所谓“空白期”是指中国陶瓷史上明代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具体指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尽管这三朝历时不足三十年,却处在上承永乐、宣德,下启成化、弘治的关键时期,正是经过此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明代成化以后景德镇制瓷业日益繁荣之基。由于以往考古发现不足、未见官窑纪年款传世瓷器,致使学界长期以来对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认识不清。一些学者认为无论在国内生产还是外销方面,景德镇瓷业此时都处于几近“空白”的境地,而景德镇御窑生产一度衰落甚至完全停滞的观点曾流行一时。中外陶瓷史学界均使用如“空白点”“黑暗期”和“空白期”等类似概念指称这一特殊时期。[1]随着近些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和民窑遗址的相关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各地相关的考古发现也日渐增多,对明代“空白期”瓷业的研究时机应已成熟。因此,本文首先将对相关考古发现进行梳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试对景德镇“空白期”的瓷业面貌进行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