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 论
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的小口细颈壶系统是在承继本地磁山文化传统的同时,引进渭河流域同期小口细颈壶形制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文化内涵深层次根源在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晚期小口双耳壶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磁山先民已将壶类器作为日常生活器具之一。这为仰韶文化初期人们接纳来自渭河流域的小口细颈壶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类壶的形制。渭河流域的小口细颈壶器型几乎与豫北冀南地区Ⅰ式壶形制一致,因而该式壶应是直接来源于渭河流域同期文化的。根据上文分析,我们认为Ⅱ式壶的形式可能来自继承本地磁山文化,但亦有可能来自渭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但总而言之,渭水流域同期文化对于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的影响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源自渭水流域的蒜头式口沿遍布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各遗址,其后的后冈一期文化遗存中更是大量发现。另一方面,豫北冀南地区仰韶文化初期的典型器,如盂、支座等几乎不见于同期渭河流域考古学文化。本文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渭水流域文化东扩有关,至于这种现象是武力扩张的结果还是因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而被主动接受的结果,还有待考证。
【注释】
[1]韩建业:《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辑刊),2010年。
[2]张忠培、乔梁:《后冈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27页。
[4]方燕明:《关于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学文化的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6]方燕明:《关于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学文化的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7]段宏振、张渭莲:《北福地与磁山——约公元前6000~前5000年黄河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格局》,《文物》2006年第9期。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文化学院:《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9]安志敏:《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考古》1979年第4期。
[10]王志俊:《白家文化和裴里岗文化的比较研究》,《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279—280页。
[11]韩建业:《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辑刊),2010年。
[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13]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界段营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