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

(一)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

图1 越窑窑址地理位置图

越窑是唐宋时期南方地区的著名青瓷窑。“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曾写过一篇题为《秘色越器》[1]的诗,该诗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诗句赞美越窑青瓷之美。浙江上虞、慈溪是越窑的主要分布地带,慈溪市上林湖是越窑发展的中心,几个比较著名的窑址群有上林湖、白洋湖,同时还包括杜湖、古银锭湖等,这几个窑址群之间看似独立,其实相互联系紧密(图1)。

在唐代,越窑与北方邢窑享有“南青北白”之誉。唐代晚期,越窑青瓷开始大量外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至五代时期,钱氏统治的浙东地区社会比较安定,越窑瓷器的生产继续发展。北宋早期,越窑制瓷业终于达到鼎盛时期。但从北宋中期开始,越窑的发展趋向停顿,并且步入衰落的历史阶段,至北宋晚期停烧。越窑衰落的原因目前学界还未形成共识,仍有诸多说法。

北宋早期是越窑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瓷器胎色发灰,釉薄而透,主要以细线划花的装饰为特色。纹样有双凤、双蝶、鹦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云鹤、鸳鸯、牡丹等,种类丰富。该装饰一般位于器物的内底或内外壁,图案有对称性。[2]北宋中期,越窑青瓷开始呈现衰退迹象,细线划花、刻划花等装饰手法仍在使用,但纹饰较为草率,造型装烧的精细程度也比前期稍有逊色。至北宋晚期,越窑青瓷的胎已有小气孔,釉色灰暗,纹样装饰草率,步入衰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