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语
本次巩义市天玺华府宋墓出土的绿釉“裴家花枕”,使多年来对该类花枕的探讨从器型学类比的层面有了实际性的突破,充分验证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花枕问题的初步解决还提示:对于研究古陶瓷发展史上还存在的其他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古陶瓷研究应保持着敏锐的课题意识,勇于尝试、创新,敢于突破已有的观念和认知,从而使我国古陶瓷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和不断提高。
专家点评:张翔宇
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花枕方面的材料进行了总结,以及对其发展的起源年代,在学术研究上更加推进了一步。有很多材料是进行了文物学的研究,利用传统的方法对比比较。在这个方面,考古材料非常重要,有具体的地点、地层年代,这样在具体文物学的研究当中,由于更多地引用了明确出土地点的材料,对推进研究更有意义。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隋张盛墓发掘记》,《考古》1959年第10期。
[2]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载于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286—305页。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研究所编著:《黄冶窑考古新发现》,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97-100页。
[4]蔡毅:《瓷枕探析》,《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
[5]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载于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286—305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天玺华府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6年第5期。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13—214页。
[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8]金戈:《密县北宋塔基中的三彩》,《文物》1972年第10期。
[9]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第8期。
[10]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载于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286—305页。
[11]王有泉:《北京密云冶仙塔塔基清理简报》,《文物》1994年第2期。
[12]巩义市文管所:《巩义市芝田宋三彩窑址调查》,《中原文物》1992年第4期。
[1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天玺华府宋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6年第5期。
[14]内部资料,待刊。
[15]李仲谋:《上海博物馆藏绞胎陶瓷及相关诸问题》,载于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286—305页。
[16]刘涛:《珍珠地划花瓷器的类型与年代》,《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17]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密县文管所:《河南密县西关瓷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6期。在该文中,有关此件白釉珍珠地鹦鹉纹枕的时代判定和出土的地层之间有明显的不一致性,原因不详。因此,该枕的时代问题还有商榷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