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四、结 语

窖藏瓷器的研究一直是陶瓷考古中的薄弱环节。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随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中的不断发现,窖藏瓷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就是在全面收集北京地区窖藏瓷器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研究。我们大致认为:

北京地区出土的元代窖藏瓷器品种繁多,器类和器型多样,装饰工艺发达。一方面,同一种器型、装饰手法和纹饰题材常常在不同品种中均有发现;另一方面,各品种往往都有自己特有的器型,在装饰手法和纹饰题材的运用上也各有侧重。元代窖藏出土的瓷器大部分可纳入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钧窑等数个大的窑口类型的产品范畴,这一方面表明上述大窑场在元代的繁荣,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民窑竞相仿造也是重要因素,有的甚至在同一窑场烧造多个窑口的产品。还有小部分窖藏瓷器为当地土窑的产品,同时也是北京作为元代帝都的历史见证。一般认为窖藏的埋藏分群体性行为和个体性行为,从北京地区元代窖藏瓷器的器物组合和精美程度可以将埋藏者分为显贵者和平民两类。在以窖藏瓷器的年代推定窖藏年代时,在选择对象时必须遵循纪年瓷器→纪年指征瓷器→地层出土瓷器这一顺序,其时代主要集中于元代后期,是元末朝代更替的产物。

总之,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元代窖藏瓷器资料的整理,初步对这些元代窖藏及其出土瓷器中蕴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实,窖藏瓷器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十分丰富,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工作,深入研究这些窖藏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更加详细的了解北京史、完善北京史,从而真正让窖藏文物在证史、补史、纠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专家点评:禚振西

后晓荣教授做了有关北京地区元代窖藏瓷器的发言,特别提到了窖藏文化。一般来讲,中国的瓷器窖藏是在特殊状况下形成的,比如说灾难、朝代更替等,都是在兵荒马乱的状况下突然出现的。后晓荣分析了元朝当时北京地区人们使用这些瓷器的情况,从一个新的角度谈到了瓷器和人民群众消费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注释】

[1]该文为2016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窖藏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论窖藏考古的特点和意义》,项目编号为16LSA002的前期成果。

[2]赵光林:《北京市发现一批古遗址和窖藏文物》,《考古》1989年第2期。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元大都考古队:《元大都的勘查和发掘》,《考古》1972年第1期。

[4]赵光林:《北京地区的几处文物窖藏》,《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7年。

[5]田敬东:《北京良乡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考古》1972年第6期。

[6]窖藏瓷器的窑口判断较为复杂,相关瓷器窑口的归属,以往学界习惯以大窑场的烧造区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普遍存在着烧造品与其产品具有共同或相似特征的窑场,称为“窑系”。这种界定固然使瓷器的窑口问题判定简单明了,但较为笼统粗略,并注意到各有关窑场在烧造年代、地域空间,特别是工艺技术方面的差异。在这批北京出土的元代窖藏瓷器中,景德镇窑青花和龙泉窑青瓷特征鲜明,窑口判定相对容易,而其余品种我们将在初步判断所属窑口类型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对其来源做初步的探索。对于窑口不明的器物,我们倾向于以窖藏所在地周边存在的瓷窑作为判断这些瓷器窑口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