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琴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盛行的原因
2025年09月26日
一、清代古琴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盛行的原因
《长物志》中有言“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1],意思就是琴作为古乐器,即使是不会弹,也需要在墙壁上挂一张,由此可知古琴在文人精神上的重要性。琴,又名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被称为“古琴”,距今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明清时期古琴因帝王喜好被广泛推崇,全国习琴、鼓琴蔚然成风,民间琴社定期的雅集活动也愈加频繁,琴派的发展随之更加成熟,浙操徐门、虞山派、广陵派等琴派相继得到传承和发展。古琴象征琴人所追求的崇高的品德和智慧,被赋予了精神品质,不论是在动荡的明末还是太平盛世的康乾时期都是文人的精神寄托。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入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2]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业也达到鼎盛时期,在料色和绘画技法上有了突破性进步。为了更加有效地刺激民窑瓷器的生产和推动陶瓷产业的发展。清代在制度上,废除“编役制”,采用了“官搭民烧”烧造办法。有效地促进陶瓷的生产,使陶瓷装饰更为丰富,在上层阶级和高士隐者对古琴的推崇下,景德镇陶瓷绘制者也大量的在陶瓷上留下古琴元素的装饰图式。
图1 清康熙五彩庭院仕女雅集图盘,口径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采自叶佩兰著《中国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