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瓶类釉陶

(一)壶瓶类釉陶

1.扁壶

北朝晚期北方地区出现的一种带釉双肩耳陶扁壶,与传统的中国本土的扁壶样式相区别,带有明显的异域特征。通过对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地所藏的萨珊银壶(图1)造型的观察,我们发现萨珊银壶的基本造型为:圆口,长颈,矮圈足,颈肩部多有一圈圆形或联珠状的凸起。腹部呈椭圆形,多饰有浮雕式的繁复图案(图2)。通过对萨珊王朝银壶与北朝釉陶扁壶的造型的比对,我们发现两者的造型有许多相似之处。北朝釉陶扁壶的造型为:圆口或椭圆口,短颈,假圈足。器腹扁圆近平,上窄下宽,器腹常模印有图案。肩部有对称的双系,常在两系间的颈部饰一周联珠纹。从造型上来,北朝釉陶扁壶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萨珊王朝银壶的造型。但是,根据实用的需要,其造型也有所改良,扁圆形的器腹与双系耳的设计,可以拴系在骆驼或马匹上,便于携带,是游牧民族流动生活的体现(图3)。在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9]上及河南偃师北魏孝昌二年染华墓[10]出土的骆驼载物俑上,都可以看到骆驼背负扁壶的形象。可见,扁壶是中西往来运输中常用的器物,带有鲜明的异域风格。

图1

图2

图3

图4

这类扁壶的样式一直流行于隋唐时期,盛唐以后少见。北朝扁壶多为黄釉、绿釉、褐釉的釉陶扁壶,唐代多为三彩釉陶。根据时间的早晚,釉陶扁壶的造型有所变化。北齐末至隋代,扁壶的颈部项链式联珠纹装饰消失,流行在腹部用联珠纹边框装饰。扁壶壶口变为浅杯形,颈部变长,溜肩,最大腹径有所提高,假圈足外撇且变高,有的双系突出于器身。隋至盛唐,扁壶最大腹径居中,直口厚唇,双系高耸于肩上,假圈足外撇且较高。扁壶造型的变化,体现出人们从流动生活逐渐转向定居生活而表现在使用方式上的转变。(图4)

2.三彩凤首壶

凤首壶因其造型上的瓶流(首)形似凤嘴(首)而得名,也被称为凤首瓶。三彩釉的凤首壶在唐代十分盛行。唐三彩凤首壶的造型,早期受到萨珊式胡瓶造型风格的影响,后期也受到粟特式胡瓶造型风格的影响,并且也出现了融合中国传统陶瓷造型的因素。目前的研究表明,胡瓶的造型多为扁圆口,长颈,椭圆形垂腹,单执柄,圈足。胡瓶有细高节状圈足和矮粗圈足两个造型系统(图5)。其中带粗矮圈足的胡瓶,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学者马尔沙克考定,是粟特地区的产品。[11]学者齐东方认为:“萨珊式胡瓶注口后半部加盖,颈部增长,把的上端提高到颈部,萨珊时代末期,壶把上端安在口部,最重要的是,目前发现的萨珊‘胡瓶’多带有较细高的圈足;而粟特式胡瓶多为粗矮圈足或无足,壶把上端安在口部。”[12]根据目前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胡瓶的样式分为波斯萨珊式(图6)与粟特式(图7)两类。

图5

图6

图7

图8

中国唐代出现的三彩凤首陶壶的造型,有前文所述的“胡瓶”造型的两种风格。目前,唐三彩凤首壶多集中出土于西安、洛阳两地,大部分为盛唐时期产物。

唐三彩凤首壶大致有四类造型:第一类造型壶口造型即为凤头,凤头顶上开圆形的壶口,口内敛。凤嘴为流,流与头腹相通。细长颈,卵腹,一侧有细长弯曲的单柄,底部安有喇叭形较高的圈足,圈足有节状装饰,器物的整体造型较高(图8)。把这类唐三彩凤首壶与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萨珊鎏金银壶的造型进行对比,其器形明显具有萨珊式胡瓶的风格(图9)。

第二类造型与第一类较相似,不同的是凤首上的口部向外翻沿,凤首的造型更加深圆,腹部造型也更为圆鼓饱满,下部接覆盆形矮圈足底座。流与头腹相通,颈较短。这种凤首壶的整体造型似乎依然带有萨珊式的风格,但矮圈足等特征又具有粟特式银壶的风格(图10)。

图9

图10

第三类凤首壶的造型,凤首的凤嘴已不具备流口的功能作用,只起到装饰的作用。这类凤首壶的凤头较大,两眼鼓突,凤嘴粗短,紧闭或口含宝珠,壶颈腹相通的流孔不见。壶口开在凤首顶部,为圆口或花口。壶腹椭圆,左右两面装饰有花纹,喇叭形矮圈足。从造型上看,更多吸收了粟特式胡瓶的特征(图11)。

第四类凤首壶的造型较特殊,凤首的具体形象不见,壶口被处理成捏制成型的花瓣形器口,其中一瓣向前捏塑成内凹的流,与器口为一整体。因此,这类壶也被称为瓣口壶或荷叶口壶。造型上壶颈较长,器腹较圆,喇叭形足(图12)。粟特式的胡瓶多有人头形器柄(图13、图1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人头形器柄的三彩壶,通过与粟特式胡瓶的比对,应该是受到粟特风格的影响(图15)。但是,人头形器柄逐渐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龙形柄。龙口衔住花口,龙身为柄,这类造型可能受到本土龙柄鸡首壶造型的影响,可视为是中国化的转变(图16)。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3.长颈喇叭口釉陶(壶)瓶

北朝时期,实用陶器中流行一种褐釉的陶壶。在山西大同一带的北魏墓葬,如大同七里村北魏墓、[13]迎宾大道北魏墓群[14]等皆有发现这类釉陶壶。这类釉陶壶的造型特点是细长颈,喇叭形敞口、圆腹。这类长颈釉陶壶是盛放液体的器物,长颈的设计,便于提持、携带和移动,这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有关。在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的玻璃壶,与这类釉陶壶的造型完全一致,可以说明这类釉陶壶是受到同期玻璃壶造型的影响(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北朝至唐代玄宗时期,北方地区流行一种样式独特的釉陶长颈瓶。其造型特点是细长颈,口部微侈,瓶身尺寸在15—25厘米。这一类型的釉陶长颈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造型特点为口径较大且向外翻卷,颈细长,卵形腹,颈肩结合处常有一圈凸棱,喇叭形足略外撇,较粗短。这类釉陶瓶造型在北魏晚期出现,在东魏北齐时期数量增多,且多出土于贵族墓。[15]在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长颈铜瓶、[16]山西北齐厍狄回洛墓出土的带钮盖长颈铜瓶(图18),[17]造型与这类釉陶瓶几乎一致。这类长颈的铜瓶和釉陶瓶的持有者多为北齐鲜卑贵族,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长颈瓶是这一时期佛教中常见的贡器。这类长颈瓶的造型在隋唐时期依然有所发展,在布鲁克莱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海狸鼠纹银瓶(图19)与戴·托恩美术学院收藏的一件奔狮纹银瓶(图20)造型相近,呈现出细长颈、喇叭口、卵形腹、喇叭形短圈足的造型特点,这两件银瓶的时代在七世纪后半叶。长颈银壶的造型仍然影响着隋唐时期的釉陶长颈瓶的造型,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一件唐三彩长颈瓶造型与前两件银瓶造型基本一致(图21)。第二类长颈陶瓶的造型更多地受到中亚、西亚金属器物造型的影响,器物造型上向细长发展,喇叭形高圈足,便于提携使用(图22)。北朝时肩圆鼓,腹下部略瘦,颈肩结合处常有一圈凸棱装饰,喇叭形圈足较矮。隋唐时期,喇叭形口沿较宽,颈细长而直,常伴有一至两圈凸棱装饰。腹部逐渐变得滚圆,喇叭形圈足变高,有的还外翻(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