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语

五、结 语

北宋时期越窑与耀州窑的青瓷从制瓷原料研究上看,其使用的制瓷原料均来自当地,越窑以瓷石制胎,瓷石与石灰石、草木灰调和制釉,耀州窑使用坩土制胎,釉石和石灰石制釉,两窑青瓷在原料以及胎釉成分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装烧方式和窑具研究上看,越窑和耀州窑在垫具和装烧方式上差异明显。从装饰手法与艺术特征研究上看,越窑北宋时期出现细线划花工艺,耀州窑装饰工艺多样,北宋时期以刻花工艺最为突出,两窑青瓷使用的装饰手法差异明显。由于北宋时期两窑在原料、胎釉成分、装烧方式、装饰方式等方面全然不同,两窑青瓷并不存在制瓷技术的传承关系。越窑和耀州窑青瓷在工艺上有其各自独立的发展体系,两窑青瓷都是在不断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各自的工艺特色与风格。

【注释】

[1][唐]陆龟蒙:《秘色越器》,《全唐诗》(卷629),中华书局,1979年,第7216页。

[2]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6页。

[3]刘谦:《耀州窑黄堡窑场的产生与发展简析》,《中国陶瓷工业》2012年第2期。

[4]李国桢、郭演仪:《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5]禚振西、杜文:《耀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43页。

[6]凌雪等:《耀州窑青瓷白色中间层和化妆土的微观结构》,《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7]李军:《论越窑青瓷的装烧工艺》,《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555页。

[10]李明明、郑欲晓:《越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瓷器刻划花装饰研究》,《陶瓷研究》2005年第4期。

[11]李明明、郑欲晓:《越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瓷器刻划花装饰研究》,《陶瓷研究》2005年第4期。

[12]林士民:《越窑瓷器装饰艺术之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

[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618页。

[14]马:《宋代耀州青瓷装饰纹样研究》,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