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语
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空白期”官窑生产不仅没有停滞,反而持续进行着实验与探索。民窑的出土物也反映出“空白期”民窑的生产也从未中断,甚至高水平的民窑能和官窑比肩。结合文献所载和出土遗物可知,在正统初年官窑罢烧后,景德镇的制瓷业应存在官民之间的互动,高水平民窑一度在官方的支持下担负起为朝廷烧瓷的任务,这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具有官方风格的瓷器流散民间,从而引来朝廷的禁令。当官窑系统全面恢复后,民窑也就回归到烧制民间用瓷的功能上。但此前的官民互动,使官、民窑的制瓷技术互相影响,民窑吸收了官窑的优秀制瓷技术,官窑瓷器的艺术风格也应当受到民窑的影响。
总之,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和民窑都不存在空白期。
(本文插图中,图1、图2、图4为笔者自摄,图3为北京泓古代艺术研究学社黄松涛先生提供,图5、图6为景德镇唐英学社黄清华先生提供,在此深表感谢。)
专家点评:周晓陆
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使我怀念起南京博物院的王志敏研究员,他是这个问题的揭题人,也是我的老师,在一个夏天晚上,王老师在他家凉床上给我摊开标本,一一解说“空白期”问题。那么,刘敏就成为“空白期”问题嫡传的第三代了。
大明朝由于民间制瓷业的兴旺,朝廷下了严厉的禁令,仿佛导致一段时间内什么青花瓷器都不让造了。这段时期是特别有意思的,实际上还是有烧造的,但官窑、私烧问题特别复杂。空白期的釉、色很有趣,前期是偏薄的,后期又变肥厚了。我希望你从色泽、包含物、题材三个方面好好地下功夫,分期细节是有可能区别开来的。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好!
【注释】
[1]王志敏:《明初景德镇窑“空白点”瓷》,《中国陶瓷》1982年第3期。
[2]王光尧:《官御并存的明清官府窑业制度》,《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3]《景德镇发现大量明正统官窑瓷器》,《光明日报》,1988年12月15日,第1版。
[4]吕成龙:《明正统斗彩鸳鸯卧莲纹碗考辨》,《收藏家》1996年第2期。
[5]刘新园:《景德镇瓷窑遗址的调查与中国陶瓷史上的几个相关问题》,《景德镇出土陶瓷》,香港冯平山博物馆,1992年。
[6][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998—1999页。
[7]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76页。
[8]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瓷器考古新成果》,《2014年珠山北麓考古的新发现》,故宫出版社,2016年。
[9]邬书荣等:《景德镇御窑遗址珠山北麓的考古新发现》,《紫禁城》2017年第5期。
[10]权奎山:《江西景德镇明清御器(窑)厂落选御用瓷器处理的考察》,《文物》2005年第5期。
[11]张浦生:《南京明故宫出土陶瓷综述——兼析南京明初功臣墓出土瓷器珍品》,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朱明遗萃——南京明故宫出土陶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页。
[12]王志敏:《明初景德镇窑“空白点”瓷》,《中国陶瓷》1982年第3、4、5期。
[13]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东华门古遗址2013~2014年度发掘收获》,《成都文物》2015年第1期。
[14]刘新园、白:《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文物》1980年第11期。
[15]赵荣华:《景德镇银坑坞明代空白期民窑瓷器》,《收藏家》1997年第1期。
[16]欧阳世彬:《十五世纪景德镇民窑研究》,《陶瓷学报》2000年第6期。
[1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北京毛家湾明代瓷器坑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
[18]故宫博物院等:《江西景德镇丽阳瓷器山明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3期。
[19]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宋元遗存发掘简报》,《文物》2017年第5期。
[20]刘毅:《明代景德镇瓷业空白期研究》,《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21]高宪平:《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民窑瓷业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14年,第28页。
[22]古湘、陈柏泉:《介绍几件元、明青花瓷器》,《文物》1973年第12期。
[23]冯秉其:《安次县西固城村发现明墓》,《文物》1959年第1期。
[2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5期。
[25]孙以刚:《江西省德兴明正统景泰纪年墓葬青花瓷考述》,《中国古陶瓷研究》第6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295—296页。
[26]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武汉江夏二妃山明景陵王朱孟夫妻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0年第2期。
[27]徐月英等:《试析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青花部分纹饰特征》,《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Z1期。
[28]孙以刚:《江西省德兴明正统景泰纪年墓葬青花瓷考述》,《中国古陶瓷研究》第6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296—297页。
[29]欧阳世彬、黄云鹏:《介绍两座明景泰墓出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文物》1981年第2期。
[3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金溪秀谷明代纪年墓发掘简报》,《文物》2017年第12期。
[31]欧阳世彬、黄云鹏:《介绍两座明景泰墓出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文物》1981年第2期。
[32]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东莞明罗亨信家族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11期。
[33]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文物》1989年第7期。
[34]故宫博物院等:《江西景德镇丽阳瓷器山明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3期。
[35]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36]黄云鹏:《明代民间青花瓷的断代》,《景德镇陶瓷》1986年第3期。
[37]梁柱:《明梁庄王墓瓷器辨识》,《收藏家》2007年第9期。
[38]蔡路武:《湖北明代空白期瓷器研究》,《文物天地》2016年第11期。
[39]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73页。
[40]江建新:《试论正统景泰天顺瓷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6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41]刘光敏等:《戴家弄窑址出土大批瓷片》,《景德镇陶瓷》2008年第2期。
[42]高宪平:《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民窑瓷业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14年,第27页。
[43]《明英宗实录》(卷一),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3年。
[44]《明英宗实录》(卷二十二),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3年。
[45][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卷八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998—1999页。
[46]钟华:《景德镇丽阳明代瓷窑址时代考——兼谈兴衰原因》,《南方文物》2013年第3期。
[47]王光尧:《明代宫廷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159页。
[48]沈岳明等:《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学术座谈会纪要》,《文物》2007年第5期。
[49]王光尧:《明代宫廷陶瓷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50]沈岳明等:《龙泉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学术座谈会纪要》,《文物》2007年第5期。
[51]陆明华:《明代龙泉官用青瓷问题探索》,《文物》2007年第5期。
[52]沈岳明:《中国青瓷史上的最后一个亮点——大窑枫洞岩明代龙泉窑址考古新发现》,《紫禁城》2007年第5期。
[53]《明英宗实录》(卷四九),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3年。
[54]《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3年。
[55][明]李贤:《天顺日录》,《国朝典故》(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