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珍珠地划花工艺的探讨

四、对珍珠地划花工艺的探讨

如上文所述,在该类花枕的各种装饰方法中,有一种属于胎体装饰。即在枕面和枕墙上出现的太阳纹。这种太阳纹装饰曾经出现在河南密县(今新密市)法海寺塔基地宫中所出的三彩舍利匣上。同时在珍珠地划花的瓷枕上也发现有这种太阳纹装饰。有学者称其工艺为戳印花填色,指出:“虽然在唐代密县窑已经出现,但两者的戳印花纹粗看相似,实则不同。”[15]这里所说的“唐代密县窑已经出现”,应该就是指在珍珠地划花工艺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三彩舍利匣和花枕上出现的太阳纹与珍珠地划花瓷器上出现的太阳纹相似,它们之间的区别为:(一)花枕上的太阳纹胎体为陶胎;珍珠地划花瓷器所附属的胎体为瓷胎。(二)花枕表面上所施为低温黄釉或绿釉;珍珠地划花瓷器的表面部分所施则为高温透明釉。(三)在器形上,花枕目前发现的有舍利匣、枕;珍珠地划花瓷器的器形比较多样化,除枕类外,另有瓶、钵、炉等。(四)从断面观察:花枕中戳印的纹饰进入胎体较多;珍珠地划花瓷器则一般在胎体之上覆盖的白色化妆土上,并没有深入胎体。

图10 密县(今新密市)西关瓷窑遗址出土白釉珍珠地鹦鹉纹枕

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中,珍珠地划花工艺的起源及传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已有的唐代起源说和“裴家花枕”的唐代论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应该是历史局限性下的产物,同样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本次巩义市宋墓出土的花枕,使我们对于花枕的时代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于珍珠地划花工艺如何产生的问题也提供了一些启示。有学者在用器物类型学的方法对珍珠地划花瓷器进行排比、研究时也发现:“在密县窑腰圆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制品上也有与‘花枕’菊瓣形戳印小花类似的图案,推测它们在产地及年代上应有着密切关系。”[16]如在密县(今新密市)西关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17],曾出土一件白釉珍珠地鹦鹉纹枕(图10),在该枕的枕墙上发现有太阳纹纹饰。相信它们之间在制作工艺上应该有一定的联系。

但目前还缺乏在花枕上出现的太阳纹和珍珠地划花工艺之间的演变过程的例证,有待于以后的考古发掘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