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文字瓦当从出现到蓬勃发展再到逐渐消失,最辉煌的阶段就在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大发展,但尚未定型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融汇包容的时期,经过两汉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之后逐渐地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文化的同一性逐步增强,等级观念逐步明晰。伴随着这些思想文化的变化,建筑也在汉代的百花齐放、蓬勃发展之后到隋唐时期形成了梁架、屋顶、斗拱、装饰等的优选劣汰,形制、装饰等趋于稳定。瓦当也由战国时期的动物纹、树木纹、兽面纹,到汉代的云纹、几何纹、文字等装饰,发展为以莲花纹为主,文字瓦当不再出现。这种变化是建筑形制、功用、装饰等优化选择的结果,也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思想文化不断提升的结果。
【注释】
[1]蔡彦、滕铭予:《战国汉初瓦当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2]陈直:《秦汉瓦当概述》,《文物》1963年第11期。焦南峰等:《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3]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汉代文字瓦当概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
[4]焦南峰等:《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3期。
[5]赵丛苍编著:《古代瓦当》,中国书店,1997年,第50页。
[6]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45-50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01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40—241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7页。
[16]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04—250页。
[17]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34—137页。
[18]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81、285、288、292、294、295页。
[19]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52页。
[20]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56—157页。
[21]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62—163页。
[22]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23]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72—173页。
[24]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11、313、320页。
[25]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22—333页。
[26]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
[27]张松林:《郑州市西北区考古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28]詹汉清:《固始出土两件两汉瓦件》,《中原文物》1978年第7期。
[2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第二处庭院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10年第3期。
[30]马连成、廖永民:《濮阳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6年第12期。
[31]张德光:《山西洪洞古城的调查》,《考古》1963年第10期。
[32]北京大学考古系等:《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12期。
[33]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83页。
[34]张俊英:《邯郸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瓦当》,《文物春秋》1995年第1期。
[35]车日格:《浅议包头出土的汉代瓦当》,《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36]东北博物馆:《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考古学报》1953年第1期。
[37]李宇峰:《辽宁建平县两座西汉古城址调查》,《考古》1987年第2期。
[38]杨荣昌:《石碑地遗址出土秦汉建筑瓦件比较研究》,《考古》1997年第10期。
[39]福建省博物馆等:《福建福州市新店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3期。
[40]杨琮:《崇安汉城出土瓦当的研究》,《文物》1992年第8期。
[41]刘峰:《安徽省阜阳市发现汉代汝阴宫殿遗址》,《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5期。
[42]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99页。
[43]国庆华等:《秦雍城豆腐村与马家庄遗址出土瓦件的建筑学模拟实验观察》,《文博》2013年第5期。
[44]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24、226页。
[45]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36、237页。
[46]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考古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38页。
[47]刘海旺:《从三杨庄遗址考古发现谈汉代吉语文字瓦当的使用》,《中原文物》2017年第2期。陈虎:《河南内黄三杨庄出土砖瓦初步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48]国庆华等:《秦雍城豆腐村与马家庄遗址出土瓦件的建筑学模拟实验观察》,《文博》2013年第5期。
[49]王世昌:《陕西古代砖瓦图典》,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35、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