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小 结

本文通过对马家窑类型彩陶蛙纹进行分类,发现马家窑类型彩陶上的蛙纹可以分为突出圆腹的蛙纹和突出四肢的蛙纹两类。突出圆腹的蛙纹其原型是仰韶文化时期的蟾蜍纹,突出四肢的蛙纹,其原型是仰韶文化时期的青蛙纹。半山—马厂彩陶神人纹与马家窑彩陶蛙纹中突出表现四肢的一类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与突出表现圆腹的一类联系较少。

专家点评:赵丛苍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庄会秀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我感觉还是很有些挑战性的。以半山—马厂彩陶神人纹入手,进而对相关的纹饰进行探讨,并把这些纹饰做了分类。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对有些问题做分析的时候不能太简单,当然这两类的分法也算是一种思路吧。如果能够分得再细点,对进一步解决这方面问题可能更有好处。

因为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建议对它的背景做较深入分析。要对半坡等彩陶文化进行分析,弄清楚半山、马厂的彩陶文化,究竟是受到了仰韶文化哪方面因素的影响。总之希望能把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得更全面一些,这样研究就会有进一步的收获。

【注释】

[1]张朋川:《彩陶艺术三题》,《装饰》2005年第6期。

[2]张朋川:《半山—马厂彩陶上的神人纹》,《中国艺术·甘肃专辑》(5),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3]邱立新:《彩陶蛙纹、神人纹歧义评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张朋川:《彩陶艺术三题》,《装饰》2005年第6期。

[5]张鹰:《再谈蛙纹、神人纹及龙纹的学术争议》,《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年第10期。

[6]李:《彩陶蛙纹演变机制初探》,《美术史论》1989年第1期。

[7]陆思贤:《甘肃、青海彩陶器上的蛙纹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8]严文明:《甘肃彩陶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9]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文化馆:《兰州土古台半山—马厂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10]段小强:《马家窑类型彩陶蛙形纹饰新解》,《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1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1978年。

[12]胡其伟:《青海“蛙纹”彩陶的称谓问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12月17日。

[13]李水城:《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邓福星:《中国美术史·原始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

[15]徐建融:《彩陶纹饰与生殖崇拜》,《美术史论》1989年第1期。

[16]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文物出版社,1990年。

[17]张朋川:《彩陶艺术三题》,《装饰》2005年第6期。

[18]徐建融:《彩陶纹饰与生殖崇拜》,《美术史论》1989年第1期。

[19]汤惠生:《青海史前彩陶纹饰的文化解读》,《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20]朱尽晖:《仰韶文化蛙纹艺术图像考》,《西北美术》2005年第2期。

[21]祁庆福:《彩陶蛙纹之谜》,《中国民族博览》1997年第2期。

[22]钱汉东:《马家窑蛙纹:中华龙的起源》,《中国文物报》,2006年7月26日。

[23]刘诤:《甘青彩陶纹饰圆圈纹新解》,《中原文物》2009年第6期。

[24]陈永祥:《马家窑彩陶舞蹈纹饰解读》,《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

[25]邱立新:《彩陶蛙纹、神人纹歧义评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段小强:《马家窑类型彩陶蛙形纹饰新解》,《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26]王先胜:《彩陶纹饰释读的困境与文化人类学方法检讨》,《民族艺术》2009年第3期。

[27]安特生著:《甘肃考古记》,乐森译,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