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论
图10 清康熙五彩水浒传人物纹盘“问心斋”款 直径20.9厘米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馆藏
版画《水浒叶子》是陈洪绶绘画和木刻版画完美结合的作品之一,康熙时期创烧的一系列水浒人物故事图五彩瓷盘便是在用线、面部特征、服饰特征、人物动态特征和构图等多方面并充分借鉴了版画《水浒叶子》的图像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当然,对于五彩瓷来说,借鉴并不意味着被动地复制和模仿,而是一种表现形式向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创造性转换,是在结合自身的陶瓷工艺和技术特点对其他艺术形式取舍有度地借鉴和创新。水浒人物故事图五彩瓷有别于同时代雄浑大器、场面宏伟、精于背景细节描写的康熙瓷,而是以背景的简为极致、留白的空间、重点突出主体人物的手法来重新诠释康熙五彩瓷的图像意义,促进了康熙五彩瓷的多元化发展。
(本文已经发表于《中国陶瓷》2018年第5期。“2016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编号752302-041)
专家点评:周晓陆
我想从另外的角度谈一下刘乐君、顾彩虹的论文。在明代后期和清代初期,当时一些艺术家作为文人画家的代表,非常张扬个性。有意思的是,社会上对这类风格是有需求的,于是就变成了这种方式。反映到瓷器方面是从雅到俗。我们讲“雅”和“俗”不是道德上的评判,而是作品方面的不同。于是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的陶器、瓷器是基于帝王的需要和老百姓的需要而发展的。知识分子处在当中的位置,他能够把帝王和国家所需的“雅”做到极致,这是个很好的现象。想起专门为慈禧太后烧的瓷器,基本上是俗不可耐的,俗的东西又会反映到最高层去。这篇论文写得很好。
【注释】
[1]本文已经发表于《中国陶瓷》2018年第5期,为2016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752302-014)成果。
[2]陈传席:《陈洪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3][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70页。
[4]张国标:《徽派版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8页。
[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23页。
[6][清]寂园叟撰、杜斌校注:《陶雅》,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7]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央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400页。
[8]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央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385页。
[9][清]得硕亭:《京都竹枝词》,嘉庆二十二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