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品 绝唱 绝版
老友故交,渭南市华州区贾平京先生要我写序,我无法回绝。心想,一本乡土地名志,会和我以前翻过的诸多地名志工具书一样,干巴巴的名录下几行字,不搞研究的人是不去看它的,甚至不知有此类书的。
于是,随便翻着想找个题目写上几句不痛不痒的废话。哦哦,翻到一页读了下去,又翻几页扫一眼,便不能移目。
一段一段竟不能罢休,令我惊异,好多年读过好多书还未有如此诱惑力,让人不能自抑,内心莫名其妙的被搅动被震撼了。这是长久以来读什么大作名流获奖奇书所没有过的感受,连我自己也觉得意外。
是最普通的乡村,最无人重视的甚或被地方官们随兴趣改来改去的地名、村名的叙述,却结结实实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汉地文化传统的系列基因符号。何以如此评价、高看,乃至不避吹捧之嫌呢?
是书中的一个个地名故事让我敢于如此。
如拆字头村名的由来、王宿村名的来由,等等。内容上是写地名的历史由来,或传说故事,或历史事件,或自然变异、宗族迁移,或善恶报应、高士异人、民间疾苦,或行政嬗变、名号误讹等等,都有起始、传播、流变、记忆,诸般生活之掌故。
这块土地上多代先民的信仰、信念、感受、喜好、德行、憎恶、感叹,都融汇在这里,积淀在这里,它充溢着生命的力量,智慧的气场。
这些地名故事,还有农谚、家训、家教、村规民约,乃致戏曲和婚丧嫁娶、礼仪社火、巡游等等,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养育着一代代有着正常德行操守的中国人,有着人之为人底线的中国人。这与现今那些风花雪月心灵鸡汤男女鲜肉形成了品质上令人触目惊心的反差对比。
那些往昔不识字的农民口中的故事倒是阳春白雪,而现今电视书报上的所谓文化大咖娱乐节目,连下里巴人都是过誉了。此绝品之谓。
谓之绝唱,是贾平京及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的这批书写人共五十七位,最长者九十三,平均年龄七十一岁,几乎都是乡野生长的农民、教师、基层干部。他们没有大学博士们的理论框架,没有网络写手的讨媚机巧,没有为职称为出名为出版为获奖的压力和身不由己笔不由心。他们熟悉这些,和这些地域名号传说及乡土风情有胞连的感情。而感情,真切深厚的感情,正是当下学术文化领域最为或缺的命根与命脉。
贾平京这一批人之后,估计再没有这么一群人对这些乡土地名有如此的熟悉,如此的珍重,如此的兴致,而把它写成文字了。
因是故,这本书或为绝版之作。
因为现今没有多少人去读它。若不自费,大概也不会有出版社会出版发行。书店一般也不会让此类书上架的,那些盗墓笔记、养生秘笈、美女传记、炒股神典之类占领着书店和市场。
我估计,这本书第一版的三千册即为绝版的三千册。这仿佛是中国传统时代传统文化遗存的意外收获。这即便是一道闪电,也无法改变文化雾霾的状态。
三绝之书,令人一叹再叹。
赵宇共
(陕西省民俗协会副会长 原西安市社会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