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王村与杜塬村的古今往事

寺王村与杜塬村的古今往事

寺王村位于原金惠乡政府驻地南三里处,是瓜(坡)金(堆峪)公路最南端,包括寺王、铁王、李家凹、郝家凹、峪(金堆峪)口,峪里(现已无人居住)等自然村。金堆峪水,顺峪涓涓流出。峪口东有金疙瘩山,西有佛婆山。

传说金疙瘩山藏有金碾盘和金马驹,千百年后或有山开宝现之奇观。

金疙瘩山底下有座山神庙,坐北向南,两进六间,一砖到顶,雕梁画栋,雄壮美观。传为鲁班修造,椽木檩料,全用铆套,未有一钉,结构坚固。

金堆峪内姚家口南一座山头上,早年建有南昌寺,几进殿宇,规模宏大,拥有山林坡场,寺产丰厚殷实,专有僧人经营。1964 至1965年,因火灾,寺院渐被拆除。

金堆峪凉水泉河岸有座火神庙,坐东向西,当年许多山民就居住在这一带。寺王村口原有一庙,坐南向北,村东有片六七亩的竹园,棵棵茶缸粗的青竹密密麻麻,插入蓝天白云。竹园内也有一座庙。村北有金堆寺,明《华州志》中有记载。寺王一带的生态环境甚佳,青山、绿水、翠竹、寺庙、农舍……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

该村亦有文化名人,民国时期,李家凹号称“毡帽村”,文化层次高,清末秀才李元秀,精通民俗礼仪,后从北京大学毕业,终生从教,是金惠文化名人。1928年渭华起义爆发,该村许多有志青年纷纷参加,革命先烈李维俊、老一辈革命家李醒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寺王现有7 个村民小组,耕地1700亩,276 户,1038人,主导产业是干杂果,2012年人均纯收入5836元。

寺王西南是杜塬村,与寺王一沟之隔,百米之距,包括杜塬、王塬、硷东、郝堡四个自然村。从前,这里村村有庙,杜北一小庙,坐北向南,住有范居士。其南不远的正沟北岸边一大庙,坐西向东,杜塬小学原先就设在此庙。硷东台台地,村中间一座小庙,村北正沟西岸有一稍大庙宇。郝堡(与李家凹一渠之隔)村中间硷头亦有庙。这些庙从1956年前后开始拆除,1958年基本拆完。

寺王村 高振强摄 2017.8

高塘地区当年曾有高塘南堡的庞家、大明的刘家、王崖的王佐、薛马的薛守乾等大地主。杜塬的孔宪文即与之齐名。孔家有百亩土地,几十亩竹园,高塘街等地设有商号,杜北有三四院房屋,财神房和正房皆紫金门、雕花窗,油漆桌椅摆成行。孔家竹园,树茂竹密,非常旺盛,百鹤栖息,群鸟入林,甚为壮观。

据说,在土改运动中分田产时,光孔家的柏木方板,就可满足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一副寿材棺木。孔家在当地还比较开明,民国初年曾兴办学校,推崇教育。其子孔庆兰为黄埔学生,改革开放后曾任华县政协委员及黄埔同学会会员。

邵拉雄

(华州区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