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绵延的下李村

龙脉绵延的下李村

下李村卫生所门前道路 贾平京摄 2017.10

下李村在原金惠乡政府驻地东五公里处,由下李、徐家村、红崖堡、上李、罗庄、上黄塬六个自然村组成。

下李有南北两个村民小组(二三组)、北通徐家村,从前两村之间通道建有一个楼楼,颇有雅致气氛。

徐家村是最大的一个村民小组,50多户,200余口人,也比较富有。当年,村北有一座土地庙,坐北向南。土地庙北涝池旁边有座火神庙,坐北向南共三间。徐家村地势平坦,村民耕读传家,以农为业。徐德润是村中富户,东巷有四院房,每院三间,马房、柴房、园子、正房,一应俱全。房舍坚固美观,雕门花窗,十五层硷砖,砖铺地面,护缝楼板,马肥骡壮牛满圈,瓜坡街还有生意。徐家兴办教育管理当年的五柳学校

徐家村北一里半,有一道一里多长、四五丈宽的土梁,南北走向,中间低凹,像一条卧在下李塬上的巨龙。据传,这是一条给塬区带来福祉的龙脉,塬区多出高官状元,能出三石六斗菜籽官。秦始皇(一说朱元璋),巡游天下到此,看见这道土梁,赞美之余,大吃一惊:这分明是一道龙形、龙脉、龙气势。心想,我乃真龙天子,世代相传,万世不息,此地若当龙脉,催生龙种,岂不影响我真龙天子的传宗接代?于是,他顺手拔出腰间宝剑,向这道土梁中部砍去。刹那间,天空一道银光闪亮,哗哗啦啦,土梁中间顿时断裂塌陷,流出殷红血水,注入小峪河中……。还有的人说,周赧王,坐庆阳,斩龙脉,要保辈辈当皇上。他发现了这条龙脉,派兵遣将,强迫民夫,挖断土梁。可是,土梁白天被挖晚上长,兵将没办法,昼夜不停地挖,终将土梁挖断,流出血水,龙脉被斩断了……这便是传说中的下李塬上斩龙脉的故事。从此以后,这道土梁因龙脉被斩断,中间塌陷而低洼。下雨天,小峪河水从东流下,呈血红颜色,而西边金堆峪河水依旧清澈,显出明显差异。从科学角度分析,这大概是因为水土流失的缘故吧。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家村治理水土流失,修筑燕窝田的经验,还在全县荣获“水土保持重点村”的称号。下李西南一里多是红崖堡,处在沟岸上,临沟而立,早年,村民就在沟里住。后来,渐次移上沟岸平坦地面,为一个村民小组(50多户200多人)。红崖堡端南是上黄塬,20多户人,也在沟岸上居住,一个村民小组,下李原村党支部书记王世民就是这里人,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其兄是部队师级干部

下李之南一里是五柳学校,五柳学校早年设在一座小寺里,下李塬当初也叫小寺塬,以该寺命名。小寺规模并不小,几进殿宇,大殿坐佛比人高,十八罗汉排两边。学校门朝北。一九四九年以前,校长叫徐西龄。一九四九年以后,五柳学校盛时200多学生,10名教师,校长姬贵民。原陕西省民政厅办公室主任宗教委员会主任徐忠科即从该校走出。1958年拆了寺庙,盖成五柳中心小学,学校和红崖堡(学校在路东)一路之隔,与下李村民委员会(大队部)一墙之隔,村委会现移到学校内。

五柳学校南一里半是上李,上李有四五两个村民小组八九十户,三四百口人。再南二里是罗庄。罗庄是一个村民小组,六七十户,五百多口人。中有竹园南临山,挨着小峪口,多为坡台地。一九四九年以前,有个土财主杨春发,冬天棉衣棉裤都是翻着穿,一般村民生活之俭朴可想而知。

下李塬缺水,水源主要来自小峪。小峪浅,五里多深,1970年前后修建小峪水库,存水10多万立方米,从涵洞顺渠引水,解决人畜饮水。

四五月份,踏上下李塬,一片葱绿,偶尔下沟,槐树上鹅黄嫩叶,轻盈婆娑,一嘟噜一嘟噜槐花骨朵,含苞待放,散放清香,十分雅致。

下李村现有7 个村民小组,耕地2269亩,354 户,1274 人,主导产业为粮食、干杂果,2012年人均纯收入5634元。土房变平房,有些人还在城里买了房,青壮年都在外务工。土路变成水泥路,交通极大方便。原村委会旧址正在修建花椒加工基地。

邵拉雄

(华州区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