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马村的由来

崔马村的由来

广竹满河湾,幽径通坡前,登坡南北望,两村并着肩。老少坐矮凳,编笼手不闲,技艺相传承,从古到今天。

从大明镇东拐过河,上金惠塬大坡根北边,先崔后马两自然村接连,顾名思义,村名有来头。

(兴国村)崔马村竹编 高振强摄 2017.8

明朝中,华县大地震,山河移变,房倒屋塌,人畜生灵几绝,旷野荒芜,哀惨贯古今。先民从山西迁来,另辟家园,多在渭河平原一带定居。县西南川塬地方,人烟稀少。有山西一大家人,闻知该处土地广有,先迁徙而来的人无不发达。举家合议,决定也来华县拓地兴业。

(兴国村)崔马村“U”型弯道 高振强摄 2017.8

二人一马,舟过黄河,入得秦川,山河壮丽,所到之处,村舍井然。经人指点,信马加鞭,坡绕盘环登上了金惠塬。只见杂树乱生,高树低草,并无路径,不闻鸡犬声左旋右绕一意向南,遍踏塬上不见水迹,那顾人困马乏,纵身来到今北耐村地方,耐不住干渴,详察一番,翻身上马再向南,在今南耐村处,滴水难得,口干舌燥,难耐不支却望见西下川道处似有水气蒸腾,寻水心切打马斜下朝北下塬,不是今日有坡道,在塬坡上七拐八盘,好不容易下到塬脚,直扑溪边,惊得一群野猪呼啦一声跑起,踏溪水而窜,烂泥搅水,腥臭不堪,口中虽冒火,只能干瞪眼。马拴树上,再寻另处,终得一处旺泉水淌,饱饮得肚鼓,稍事歇息。那知马驮两人,长途跋涉,力尽汗干,却忘在一边。再拉马时,却撑蹄不前,在今崔家坡处,狠鞭催打,响鞭一再催赶,可怜慢行不远,在今马家坡处倒地难立,一命呜呼!由此人称崔马村。村名叫作崔马村,彰显马为人劳有深恩,不忘祖先创业苦,哀写永悼情意真。

村老王素斋九十岁开外,笔力不凡,泼墨纸上,笔者以入神称。告知一高人,车往拍留,王老竟说:“老朽乃农,一生吃写字饭,外没有个啥!”拉架子车,一点不显老迈。竹编之村出奇人。

可惜拥河竹林不存,编笼用竹远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尾巴未割尽,仍夜间偷着编,因而手头活泛,周围人忙挣工分空空账,吃盐煤油火柴1元5角成难肠。该村年年唱大戏,红火的了得,尽人手不闲,过去编笼有油盐,而今笼贵挣大钱。

口述人:王素斋,大明镇(兴国村)崔马村人

文字整理:徐润民,生于1943年2月,大明镇孙堡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