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寺城子
寺城子是一个自然村,位于高塘街南四里许,原属吉河行政村,现是南堡行政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同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见证着中国农村的变迁。
寺城子名称的来历是因为此村有“城”,有“寺”。其“寺”是睡佛寺,高塘塬区十景之一,又名广济院。据清康熙《续华州志》卷一记载:“僧寺曰:‘广济院’,在今寺城堡,北其下有灵泉。”《续华州志》卷三记载:“寺城堡旧有睡佛寺倾圮,公募缘重修,题曰:‘广济院’。”此寺遗址位于寺城子城北崖下,三面邻崖,高居于平台之上。该寺院呈长方形,门口面东,一条小路盘旋而上。进入正门,迎面是五间正房,泥塑着三尊神像,门旁有大钟一口,信徒们敲钟以寄托美好愿望。左侧三间厢房为12罗汉塑像。右侧三间厢房为睡佛像,佛侧卧,长8尺,宽3尺5寸,高2尺,面目和善,闭目养神,似睡非睡,塑像凸凹明显,表面光滑细腻。每年清明节,众多善男信女来此赛诗,弃祛疾病,祈求平安。在医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头痛就摸佛头,脚痛就摸佛脚,年轻妇女求子也如此……常年累月,就将佛像摸得黑明发亮,好似一尊陶塑。该寺院在“文革”中被拆除,用于兴建吉河小学。

寺城子的“城”位于一个断层上,高60 多米,三面悬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老人讲,该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80米。城门面南,城墙长50多米,高3米,厚3米,门楼为2层,高5米,宽4米,单扇门厚10厘米,门面上有直径30厘米虎头两个,威风凛凛。二层为木楼,用于防匪护城,保卫家园。北门为地道,口径1米×1.3米,长约20余米,朝东出城。沿城门而上,两旁是高低不平的木架房,大约20余家,主要住郭、赵两姓人家,郭姓为主,是否郭子仪的后裔,无从考证。不过,在柿村(在高塘镇)确有郭氏祠堂。据老人讲,塬区郭姓人家大多是明朝嘉靖华州大地震后,从山西大槐树地区迁徙而来。赵姓据说是处仁口(在高塘镇)一赵姓伙计在郭氏家长年打零工,后来再也未回老家,在此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发展成现在的赵姓家族。郭赵两姓同饮一口井水,该井大约38丈深。城门口东侧住着王姓家族。三大姓氏构成了寺城子人口主脉,现共有96 户,人口330多人,耕地面积近4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经济林以花椒、核桃为主,劳务输出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渭华起义红色旅游即将带动当地农家乐和服务业兴起。
寺城子原还有一关帝庙,位于城门口,紧挨王家。该庙占地三亩,共三拱房屋,由石条、青砖、琉璃瓦建成,气势宏大,规模壮观。最南端为三间两层庙楼,楼上有执勤室、瞭望哨口、枪眼;中间为四间厅房,陈列着十二尊泥塑罗汉,南北两行,相互而望,立、坐、卧、哭、笑、闹、戏、打等,形态各异,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体现劳动人民高超的创造艺术和精湛技艺。北边为老爷楼,即正殿,遗址现存,为两间两拱相连,和城楼紧挨,底部为九层324 块石条围成,据说,庙宇的设计图和石条数字西安历史博物馆有资料记载。正殿八米高,三铺顶,正脊饰有二龙戏珠,山墙正上方有精美石雕,装饰华丽。殿内关羽塑像居中高两米,左有周仓,右有灵官,墙上有描绘关公故事的重彩壁画。庙宇东西两边有对称八棵柏树。此庙为明朝复修,1954年被拆除。
如今,寺城子村民已从老村整体搬迁至公路两旁,均盖起砖混结构楼房,门前修建了仿古式花园,沿路排列有序,干净卫生,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太阳能、彩电等家用电器达90%以上,摩托车、三轮车达80%左右,私家小轿车有八辆。寺城子昔日往事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流传着……
郭轶栋
(华州区区志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