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笺说
东关村 位于莲花寺镇东罗村村民委员会,因地处古华州城的东门外而得名。明朝的华州城东门在今东关村西,明朝《华州志》卷四对东关有记载。
罗纹村 又名罗纹镇,在莲花寺镇的罗纹河西岸、柳枝至赤水公路上的罗纹桥西。罗纹河发源于小敷峪,向北注入渭河,流经罗纹镇时,水旋转如罗纹,因名。
“罗纹”之意是回旋的水纹,元朝赵善庆《寨儿令·早春湖游》曲中“棹涟漪水皱罗纹,破韶华桃露朱唇”一句可证。
西马村 在莲花寺镇的罗纹河东岸,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故里,村民以郭姓居多,自称是郭子仪之子郭暧的后裔。
据民国时的《华县地理备考》一书,此村当时称为“马村”,因郭暧为驸马而得名。当地父老相传,与西马村相邻的南马村、北马村得名都与“驸马”有关,而以方位相区别。
山地村 又称山地里,莲花寺镇白家河村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自然村。
据民国时的《重修华县县志稿》卷三记:此村原名“稻地堡”,因位于罗纹河东侧,地势低洼,水源旺盛,多种水稻,故以得名。
清朝乾隆、嘉庆时,屡被河水冲淹,居民陆续向南高处迁住,逐渐形成新的村落,因新址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地势高亢而且石头较多,所以人称新村为“山地里”。
下有刘家水泉一眼,因此又称为刘家泉村。
少华镇村 今莲花寺镇少华村村民委员会有两个自然村。一个为大少华镇、一个称小少华镇。古时原为一个集镇,称为少华镇。
据清《续华州志·古迹考》、民国《重修华县县志稿》卷三记,唐宋时,长安(今西安)通往中原地区的东西大路经过这里,而其南面正对少华山,为祭山的理想地点。所以,在此建有少华山神庙,从而逐渐形成较大的集镇。因此称为少华镇。宋熙宁五年(1072),少华山以东的阜头峰(今柳枝镇半截山)崩,山体沙石向北倒下,阻断了长安通往中原的大路。不得已,将路向北改道,即今柳枝镇至赤水镇的公路,少华山神庙也迁至东关。少华镇因此失去原有功能而沦为村堡,又因人口繁衍,村庄扩大为两个自然村,但少华镇之名保留至今。
虫陈村 又称虫王庙村,莲花寺镇西寨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自然村。
该村古时原有一座八蜡庙,祭祀与农事有关的八种神,即先啬、司啬、农、邮表啜、猫虎、坊、水庸、昆虫,以祈祷来年丰收。一般百姓对前七种神莫名其妙,不知其为何物,唯害虫为众人目所亲睹,身受其害,故尊称为虫王,诚心奉祀,望其不害田禾。久而久之,八蜡庙只有虫王得到尊崇,八蜡庙也就变成虫王庙,庙所在的村也就称为虫王庙村了。
迷糊峪 原是莲花寺镇袁寨行政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后村民迁至山外。
迷糊峪是潜龙寺西侧的一条山谷,据北宋时的《太平寰宇记》,当时称为猕猴谷(峪),应是因山中有猕猴而得名。
明《华州志》已讹记为“猕虎峪”,后来民间更讹传为“迷糊峪”,离此峪名称的真正来源越来越远。
闫广勤
(华州区地方史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