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龙堡村名的来历
清同治元年(1862)三四月间,在华州区圣山因购竹事件而发生的回汉民斗殴,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回民起义。回民起义军从华州、大荔、渭南蔓延到临潼、高陵、三原、泾阳、蒲城、朝邑、长安等县。因回民起义军在各地不占据地盘,而是所到之处,便杀人放火,烧杀掠夺,到处攻打村堡、山寨,引起社会恐慌。村民闻声纷纷逃避,人们称“逃回回”。回民军八月初一攻打凤居山(今柳枝镇龙凤山)团,在消灭团练武装的同时,出于狭隘的报复心理,也滥杀了许多无辜汉民,每破一团,死伤都十分惨重。在东进柳枝时,沿路汉民村寨无一不遭此厄运。距柳枝镇西北约一公里的党家堡、文家堡就是其中之一。两堡党东文西坐落,党家堡偏东城门向南,文家堡偏西城门朝北,两堡中间隔一约十余米宽的城壕。当时,文家堡以文姓为主,党家堡以党姓居多。回民军由西而来,先冲进文家堡北门,文家堡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回民军,无招架之力,伤亡惨重。党家堡人闻风先关了城门,各家各户有了防备,即关锁门户躲避。更有青壮年多人出逃,藏身村北芦苇地。时值八月,村周围苞谷、棉花等秋庄稼也成了避难藏身之处。发威的回民军进不了党家堡城门,从四周围攻城堡并点大火烧了城门,藏身在家的老弱妇幼惨遭大祸。回民军大肆烧杀,惨绝人寰。文、党二堡城内民房全部化为灰烬,只有文家堡一座佛堂幸免于难。(据说回民崇奉伊斯兰教真主,与汉人信仰佛教一样是神,认同都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文家堡侥幸有活命者所剩无几,但是,城门、城楼免遭破坏,城池仍较完整。可是,党家堡与文家堡不同的是,死里逃生者居多,城门、城门楼化为灰烬,城墙和城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有幸存者人无家可归。党家堡死里逃生的青壮年人在料理完本家的灾后重建,便帮文家堡人恢复生产,安顿生活,一时间,佛堂便成了两堡人栖身生活的聚集地,文、党两堡人亦有了患难之交。两堡人便在偌大较完整的文家堡城内佛堂周围搭建庵棚,重建家园。就这样,文、党两堡人合并后和睦相处,一直沿用文家堡村名。直至民国三十年以后,文、党两姓中德高望重的族长党鹏举等人商议把村名更改为“合龙堡”,寓意文、党两姓的情谊至尊、吉祥,更象征着刚强和坚毅。直到一九四九年后,合龙堡的城堡一直保存完好。

(东新庄村)合龙村巷道 高振强摄 2017.8
土地改革时,合龙堡仅14 户人家,90 多口人。人民公社化后,城门楼的砖被拆除用来打井,石条用作了修桥铺路,坚固的城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方挖掘用尽作为土肥施入农田。
现在的合龙村民小组全组54 户,240 多口人。隶属柳枝镇东新庄行政村。
口述人:党福娃,柳枝镇东新庄村人
文字整理:魏志礼,生于1947年3 月,柳枝镇东新庄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