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笺说
伏中村 位于柳枝镇,原是单独的伏中村委会,后与丰良村委会合并为泉护村村民委员会。伏中村南面是孙家庄,据明《华州志》记,两个村庄之间有一土岗,当时称为伏气岗,而当地人称为龙岗,岗北有张家村。后来,人们将伏气岗、龙岗统称为伏龙岗,张家村也改称为伏龙堡。因人口繁衍,伏龙堡一分为三,即伏龙东堡、伏龙中堡、伏龙西堡。因伏龙中堡最大,后来的大队、村委会驻地也在伏龙中堡,故人们统称这三个村子为“伏中”。
南关村 柳枝镇南关村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自然村。据北魏时的《水经注》卷十九、北宋时的《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明朝时杨守敬的《水经注疏》等历史文献综合考证,可得知,今构峪河东,在东汉时有沈阳县城,今南关村可能因位于沈阳县城南门外而得名。
半截山 柳枝镇张桥村村民委员会的一个自然村,“半截山”之名,来源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的一次地震山崩。据《宋史》卷六十七、明《华州志》卷二记:北宋熙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阜头峰崩裂,山峰的上半截向北倒下,形成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的乱石滩。其崩山后的下半截,人称“半截山”。以后有道士在此建道观修行,再有山民到此耕作生息,逐渐形成村落,遂以山名命名村名直至现在。
构峪 原是柳枝镇的一个行政村,现与梁堡行政村合并为樱桃沟村村民委员会,在地理上是南山的一条山谷峪道,村民现已搬迁到山外。“沟峪”的“沟”是误写,华县明清两代的旧志书都写作“构峪”。“构”的意思是构树,构树又称楮,或称榖,一种落叶乔木,皮为造纸原料。此峪因盛产构树而得名“构峪”。

(新拾社区)拾村 贾平京摄 2017.11
王宿村 又称王宿庄、王宿镇、王宿街,位于柳枝镇毕家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王宿之名,据《续华州志》,是因周平王即位前,为避难曾在此住宿而得名。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在后宫有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宜臼逃奔申国,途经此地留宿。周幽王死后,宜臼在申国、郑国等诸侯国的支持下,即位为周平王,曾赐姓庶子为“宜”,今王宿北有宜家村,有宜姓人家,据说,是这个庶子的后裔。
拾村 原属毕家乡,现为柳枝镇新拾社区的一个自然村。拾村是华县延续历史最悠久的地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郑桓公于公元前806年受封,在今华县地区建立郑国,先居住在咸林,后迁徙到“拾”地。郑国东迁到今河南新郑一带后,拾地渐渐形成村落,称为拾村。以此村为中心,明清时,设有拾村里;民国时,设有拾孟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设有拾村乡;后长期为拾村行政村。由此看来,拾村有2800 年以上的历史,当为华县之最。
闫广勤
(华州区地方史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