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赤水镇
我的故乡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那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镇,是一座享誉关中的古镇,是一座让人怀旧的小镇。
赤水镇坐落在关中东部,自古有“关中第一镇”的美誉。
其南靠秦岭,北临渭河,东有遇仙河,西有赤水河,是一块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宝地。遇仙河上架有石拱遇仙桥,是古赤水镇通华州的唯一通道,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相遇陈传老祖的地方,故名遇仙河、遇仙桥。
赤水河是赤水镇西面的较遇仙河大的一条河流。
清人冯浚光所著《西行日记》中载:“(1877年11月)二十日甲辰,…至赤水镇。赤水南出龙耳山,北流经此,又北入渭。”《水经注》:“竹水南出竹山,北经眉加谷,历广原乡东,俗谓之大赤水,北流注渭,即此矣。”《山海经》中亦有“竹山、竹水”的记载。可见,赤水河古称“竹水”有之。
“竹水”又如何称为赤水呢?民间相传着周处斩蛟的故事。传说,晋代大将周处在赤水河上游斩蛟为民除害后,垂死的蛟随河而北下,沿河至今留下一串纪念地名。河水刚被蛟血染红的地方,称“红水村”;蛟刚冲过的地方,称为“蔡郭(才过)村”;河水全被蛟血染红的地方,称为“赤水镇”;蛟头下垂,完全死亡被水淹没的地方,称为“淹头村”。其实,周处斩蛟的故事并未发生在赤水一带。《晋书》和《世说新语》中,亦有记载。《晋书》“周处传”中记载:“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一带)人也。”“处少孤未弱冠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邪?’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已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后周处受命将军在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进讨氐人齐万年时,“力战而殁”,“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弟,又赐王家近四五顷。”至东晋元帝又谥号周处为“太常”。《世说新语》中,周处是作为自新的榜样入选的,可见当时周处的影响之大。可能是由于周处的影响,加之与雍州刺史解系一同作战,因而周处在关中的影响就更大些。据说,近代渭南塬上依然保留有供奉周处的庙宇。所以,在赤水地区流传有周处的故事,附会有周处的传说,就可以理解了。
赤水镇是潼关去长安的必经之地。古时,赤水河上只有一座石拱桥,因之,也是重要的关口之一。现存的石拱桥为九孔,约六七十米长,宽约七米,其座下仍有一座同样长短、宽窄的九孔石拱桥,由于近几十年河床低落,其下桥顶部已经凸现。
赤水镇向北约一公里,便是渭河,古时,渭河上无桥,只有靠船只摆渡,靠赤水镇附近,有淹头村、詹家、小涨等三四处码头,可将南来北往的人、车、马、货送渡渭河,其渡口繁忙,终日喧嚣不止。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些渡口依然运渡畜力车和汽车等。民国时,陇海铁路修通,赤水火车站距赤水镇不到一公里路,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发展。
古赤水镇除三面环水外,镇的周围亦水渠、水塘密布有序,泉水多有分布。引自赤水河的一条主渠由镇南沿村而下,环经“水城堡”,绕赤水镇而北下入渭水。渠水清澈,终年不断,水草浮萍生在其间,鱼虾鳝鳖游在其中。赤水镇南多有竹林、芦苇丛,近镇南北多有荷池、鱼塘、稻田。耕地少则几分,多则三五亩,其间必有稻田或深水渠间隔之。水多、蚊子亦多,所以有“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之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赤水镇照像馆多年挂着一幅楹联,上联为“赤日照耀西河柳”,下联是“水月相映东湖鱼”,横批是“赤水照像(相)”。楹联既藏“赤水照相”四字,也形象地勾描了赤水镇的自然风光。其“西河”指赤水河,其岸上老柳的柳丝格外长,飘飘荡荡与洋槐花的芬芳相傍。“东湖”指镇东“烧瓦窑”的大鱼塘,其深不可测,碧水汪汪。
古赤水镇是当地重要的商品贸易地。南山的竹器、木材,渭北的小麦、杂粮、花生,周围的蔬菜、食油、牲畜、棉布及日用品都汇集在这儿交易,形成了渭(南)华(县)一带最大的木材、竹器、粮食市场集镇。而赤水镇周围最突出的手工产品是竹器,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有一竹器厂、一竹器合作社和许多个体竹器编织户,竹子多出自赤水南部的高塘镇、大明乡和东部的瓜坡,及华县城东长寿坡一带。竹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等,如竹筐、竹笼、笼篦、竹床、马提笼、竹簾、竹耙等。后赤水竹器厂改塑料厂迁至华县县城。木材市场主要销售有盖房用的檩、椽、木门、木窗、木柜、木桌、木椅、木板等,其多销往渭北。粮食多为小麦、玉米,还有黄豆、红小豆、荞麦、大麦等杂粮。蔬菜有萝卜、白菜、黄瓜、西红柿、山药、土豆、洋葱、莲花白、西葫芦、芹菜、菠菜、莲菜、蒜苗、大葱等,以“赤水大葱”久负盛名。相传赤水大葱不仅吃着香,而且撒入汤内,葱不沉底,只漂在汤面,即不仅好吃,而且好看。

遗存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赤水供销社门市部 高振强摄 2017.8
古赤水镇西头有火神庙,东头有红庙,两庙各建有古戏台。镇上常住人口虽说有两千多人,而镇的周围方圆二十里地约有二十多万人口。每逢农历的三、七、十日,镇子逢集,赶集人从早饭后至午饭后蜂拥而至,熙熙攘攘,常常路塞,即使推自行车也不好通过。从赤水桥向东依次为粮食市场、木材市场、竹器市场、蔬菜市场、牲畜市场。日用百货商铺散布其中。
那时,赤水镇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经商者多为铺板门门面,即白天把门板全卸下或打开以便经商,晚上全上门或关门以防盗。房子为瓦房,多为一层结构,有两层结构的,上层即为木楼,多不住人,只存货物。房顶多配有脊兽,与青瓦质地相同。由于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加上赤水水位高、地基软,因之,常有房屋一边倒的现象,即一家房向西或向东倒,同一排的十多家房就向同一方向倒去,往往墙根与墙顶倾斜差一、二尺,有的邻居家的两根椽都过了界。
赤水镇虽小,但它拥有原籍二十多个省(区)的居民。全国除新疆、西藏、台湾等几个省(区)外,其余各省(区)的原居民都有在这儿安家的。各地的人流带来了各地的风俗、文化,各地的工匠也带来了各地先进的技艺,促进了赤水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赤水镇有个人和集体开的茶馆四个,当时的十字路口均有水井,也有茶馆,以方便来往之旅客。由于客商多,也促进了赤水餐饮业的发展。当时,赤水有国营饭馆三家。若遇集会,则小吃摊无数,有水盆羊肉、羊杂碎汤、丸子泡馍、扯面、凉粉、饸饹、麻花、烧饼、糊辣汤、甑糕等。当时,最有名的小吃有白(凤娃)家的醪糟、薛(福锤)家和赵(赵根寿的爷爷)家的烧鸡、刘同顺的油茶和糊辣汤、东十字口国营食堂的水盆羊肉、梁(社娃)家的甑糕、麻糖市的麻花、文化站对面国营食堂的猪油烧饼和甑糕、西桥桥头国营食堂的扯面和腊汁肉等。当时,赤水街中段还有一个国营的酱园,其生产的面酱、辣椒酱、豆瓣酱和大头菜四乡闻名。特别是面酱,过节日时,常常不能满足市场供应,要排队购买。
赤水镇有一所固定的文化站,有工作人员三名,这里陈列着全国和陕西省内有名的报刊、杂志,还有一个比较丰富的图书室,每日免费向读者开放。每逢集会,图书室内座无虚席,可容纳三四十人阅读报刊杂志。另外,文化站还经常举办绘画展览、文艺演出辅导等活动,丰富了赤水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当地文化活动有赤水大队的秦腔业余剧团,曾编演过现代戏《血泪仇》《三世仇》和《三娘教子》等历史折子戏。“文革”期间,其剧团的部分人参加群众组织“红色巨浪大军”,曾编排现代秦腔剧《智取威虎山》,在赤水镇演出数场获得成功,还被邀到华县其他地方多次演出。另外,赤水竹器社的高跷也很闻名。艺术上,赤水木器社的玻璃风景画和赤水的民间花馍具有一定的民间艺术价值。竹器社的马提笼、竹簾、脸盆架等艺术性也较高。赤水镇周围的文化艺术活动也颇多。例如,水城堡的灯笼,主要以春节莲花灯为代表,程高的唢呐,马家堡的旱船,小张村的“芯子”,三涨村的“血故事”等。其中,“血故事”目前已失传,它是在牛车上用化装术而装扮的血淋淋的故事场面。例如,包公怒铡陈世美,铡刀下,鲜血淋淋,陈世美被铡后,身首两处,而后腿仍在颤动。又如斩单童,单童的胸膛被刨,肠子、胃已外露而单童依然骂不绝口。
1964年,赤水镇通电后,赤水的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企业主要有木器厂,生产桌椅、柜等民用品。铁器厂,生产农用铁器。例如,如铧、犁、锨、钁、铲等。竹器厂,生产竹床、竹筐、竹笼等日常民用品,其中,竹器工艺品曾参加过外贸出口。酱园生产酱菜等。尽管工业还不发达,但在华县境内仍是较先进的。后木器厂整体迁往华县城关镇,竹器厂改塑料厂,铁器厂发展成阀门厂后,也都先后迁入县城关镇。
1967年,陇海铁路南迁。随后,西(安)潼(关)公路南迁。而后,渭南渭河大桥建成。原来作为“水旱码头”的赤水,逐步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和荣耀。水上运输锐减,陆上运输线离开了镇子。昔日人们生活中依赖的竹器、木器和盖房子所需的木材也逐渐失宠。渭河河床的抬高,赤水河也成了泥河,昔日赤水河内淘沙石的车马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
又一个过去的赤水被封存了。它像若干年前,赤水镇、赤水河九孔桥被泥沙湮没一样。但是,如果拂去历史的尘埃,移去那地上的赤水镇,地下的古镇一定还保存着丰富的宝藏和诱人的秘密。
它是一曲悲壮而悠长的歌,它将使当今的人们敬畏并深思。
杜望成
(新疆乌鲁木齐市档案局原党委书记 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