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塘街
高塘街是塬上五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高塘人心目中,这里既是农副产品、生产、生活资料集散地,也是人们会客交友、说事的交际会所,更是人们游玩、散心、消遣的休闲乐园。
这个百年古镇,大小铺店二十余家。多是杂货铺、京货铺、饭店、药店、染坊、客坊、铁匠炉子、杀猪架子。最奢侈的是有三四座烧锅,最下层的是钉掌场子。最热闹的是露天集贸市场,有猪、牛、鸡、羊的牲畜市;妇女卖线、卖布、卖鞋、卖布衣的布市;下苦人卖柴、卖草、卖炭、卖山货、卖椽檩的柴市、木头市,还有不大的粜麦、卖杂粮的粮食市。
平日街上显得稀稀拉拉,萧萧条条。每逢五、九日集会,可热火了。通过这一大窗口,可尽览高塘风土人情。
逢集会时,比过庙会热闹多了。赤水、瓜坡、塬下各地,渭南、蓝田、商州、洛南各县,四周八岔,成群结伙,络绎不绝地拥向街头,或交易,或交际,或会亲访友,或说话办事,或游玩散心,各有各的目的。
在四方去街的路上,抬头看去,粜粮推车车的,卖炭、卖柴、卖菜、卖凉粉、卖豆腐脑担担子的,卖鸡、卖蛋、卖麻糖(花)、卖饸饹背背笼的,卖椽、卖檩肩杠的,就是极少有骑自行车的。

高塘街十字口 贾平京摄 2017.10
年轻的妇女换上干净的衣服,年长的老人拄着拐杖,青少年活蹦乱跳喊喊闹闹,说说笑笑,都很快地去上会。一进街,哟,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腊月天的集会总有两三万人。人们的穿着,虽尽量换上干净点的,但都十分简朴。夏天,男的多是粗布黑裤、白衣衫;女的多是黑裤、葱白衣裳;少数富裕点的女人才有安安兰、阴丹士林洋布裤子;冬天,男的多是黑棉裤,对襟袄褂,腰上紧个腰带,女的多是大襟棉袄,少数人才有黑市布衣服,裤腿缠个腿带,色彩十分单调朴素。
要逛完牛市、柴市、木头市、布市、粮食市,那可不容易!街道上拥挤得实实的,水泄不通。那人群汪闹声,牛的哞哞声,猪仔的吱吱声,烧醪糟拉风箱的吧嗒声和炉灶烟囱的呼呼喷火声,熙熙攘攘,烟笼雾罩,几里远都听得见,看得着。恰似一幕场面宏大的交响演奏会。很像《清明上河图》里当年开封市,就是没有那耍猴的、斗鸡的。
多数人是有事而来。散会时该卖的卖完了,该买的买到了,粮粜了,菜买了;钱赚到腰包了,东西拿到手了,都是满载而回。而有的在剃头担子上削个光葫芦也是办了件事。但一些人不为办事,只是游一游,转一转,吃一盘凉粉,喝一碗醪糟,自带两个黑馒头泡馍锅子一泡也就满足了;有的买几根麻糖就算打发孩子了,买几个包子就是孝敬老人了。
那鸡市上,尽是老婆婆卖鸡、卖蛋的,舍不得补身子而换些钱买盐、买菜用;那布市上,尽是妇女卖布、卖线的;前几个集会称(买)些棉花,自弹,自织,卖了赚些钱,来回倒腾,维持家庭的零花用;那柴市、炭市、木头市,尽是些下苦人,骨如柴,脸如炭,卖那一担一担的山柴,一筐一筐的木炭,一架一架的木料,来赚些苦力钱。一见到这柴捆、炭框、椽檩,不禁为下苦人的劳顿所感动;身小瘦削的百十斤体重的人,竟能担、扛一百斤以上的重物!尤其是担炭、扛木头的,足足搬运一百五十多斤的东西。在崎岖的路上,肩上扛重担,手里拿着带杈的长棍,走不到一百米,便得用木杈撑着重担歇一歇,换换气,真像蚂蚁搬泰山,艰难极了!
在街上常常看到有些老人,挑两个粪笼,手拿个小木锨,啥也不买,啥也不卖,出没在竹园里,猪牛市上,来回转悠,原来是拾猪屎、人粪。我村就有一个老人,每会都去,一集会一满担,一年积一个大粪堆,一家几口几亩地的庄稼,全靠家粪,拾粪就够用了。
魏宪文
(原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注释】
[1]:龙背村在渭南市临渭区境内
[2]:箭峪口村在渭南市桥南镇境内
[3]:莲花堡,为今天的高塘镇南堡村
[4]:龟头堡,为今天的大明镇(方寨村)干河子村老堡子
[5]:同一村名的第一个版本内容
[6]:石坊院村,即高塘镇涧峪口村
[7]:骆驼岭,今高塘镇吉家河村与大明镇方寨干河子村之间南北走向的岭
[8]:同一地名的第一个版本内容
[9]:马尾沟隶属高塘镇(北侯村)马庄村
[10]:同一地名的第二个版本内容
[11]:同一地名的第一个版本内容
[12]:同一地名的第二个版本内容
[13]:五女冢在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郭庄村境内
[14]:康泉沟位于(东阳村)核桃园村与(留马村)西村之间,下游为(堡里村)里寺村水库。
[15]:蔡郭村隶属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管辖
[16]:淹头村隶属渭南市临渭区管辖
[17]:同一地名的第一个版本内容
[18]:同一地名的第二个版本内容
[19]:同一地名的第二个版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