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马村与韩凹村的旧颜风韵

(兴国村)崔马村旧址上的民居房 高振强摄 2017.8
崔马与兴国村、龙合子连畔,由崔家坡、马家坡两个自然村组成。马家坡村西沟岸有座三间大庙,坐北向南,还有廊房。堡子西坡有块桌面大小的石头,石面有龙形图案,非常好看。崔家坡西坡下竹园东,有股清泉,水质纯净,已开发成矿泉水。
合作化(1956年)以前,该村以竹业为主,桥峪河畔,百亩竹园,碗口粗的青竹,直插云天。当地人骄傲地说:“竹刀深一寸,银钱使不尽;竹刀一声响,黄金进万两。”家家户户靠破竹编笼,收入不菲。这一带,村中巷道干净卫生,旧房古朴整洁,新居富丽堂皇,异常宁静清幽。
革命前辈马烈,曾任四川重型机械厂党委书记,就是从该村走出的。
崔马现有7 个村民小组,耕地1420亩,240 户,880 人,主导产业为竹编和干杂果,2012 年人均纯收入为8289 元。

马天祥(兴国村)韩凹村人原西北大学教授 照片提供 马义文
韩凹在马家坡以北二里,四周高坡,中间低洼,出门就是坡,以韩、马两姓为主,故有其名。村中间有大涝池,供牲口饮用。靠近马家河,村中有口井,供村民饮用,后从河里抽水吃。现在,村民已经用上了从桥峪水库管道引来的自来水。
该村也是重视教育的文化村,村中间有座庙,韩凹小学当年就建在庙前,后来小学迁到村南。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善人(小名海娃)与时俱进,即从事启蒙教育,甘于清贫,不计名利。富户韩景愈,重视教育,主管韩凹小学。马善人之孙马天祥,早年家贫,刻苦求学,矢志不移,当工读生,坚持学习,后来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化部派遣出国到罗马尼亚任教;著有《于右任诗词解》《古汉语通假字字典》等十多部书,参编《论语字典》。
当年还有韩凹堡,城墙坚固,城门楼壮观。传说村北沟里有唐朝叛将韩建墓。韩建曾任唐代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使,乾宁三年(896)将唐昭宗挟持至华州。乾宁四年八月,在石堤峪坑杀皇室成员十一人。村西马家河边有块五六亩的竹园,之北二里许有个油坊,靠水力磨将花籽、菜籽、栎籽、芝麻磨碎压油。
韩凹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耕地980.5亩,140 户,520人,主导产业为小麦、花椒,2012年人均纯收入5049元。
邵拉雄
(华州区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