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瀑布的由来
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西涧峪全草台南边的鹰岩上,有一人工开凿的宽约5米、高6.5米不规则椭园形石洞,从南向北的河水穿洞直泻而下,形成一个落差约16米的瀑布。
当地人又因洞口南边是盘沟,叫它盘沟洞子、盘沟瀑布。也有人因洞子在南河湾区域内,叫它南河湾洞子、南河湾瀑布。
南河湾形似一龙盘卧,时任村主任段引房先生,常对游客介绍叫盘龙洞、盘龙瀑布,并在大石头写下“盘龙瀑布”字样,从此又有了第三个称谓。
无论叫什么,各有解说。作者觉得,第三种叫法有传统中透露着现代审美的情趣,不妨以此相称。
那么究其根源,这个石洞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作者采访了原西峪村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华振龙先生。

(涧峪村)西涧峪村全草台子盘龙瀑布 贾平京摄 2017.9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1971年,华振龙书记组织全村党员和一揽子干部赴大寨村参观学习,对大寨移石造田、兴修水渠做法很受启发。党支部、革委会结合西峪村实际情况决定,在全村七个队开展向滩涂、荒山荒坡造田要粮竞赛活动。
三队(全草队)以南河湾为主战场,南河湾峪道既宽又平坦,但因河道蜿蜒而过,占用很大面积。于是,干部群众提出了改河道引水沿西线开凿鹰石岩直流的想法,把转弯东行的河道利用起来造田,可造高质量水浇地三十多亩。
革委会支持三队的想法。在没有任何技术、物资、机械的情况下,他们学习大寨人恶战虎头山的精神和毅力,土法上马,没有工具、物资,靠借靠求援的办法,向峪口原秦川厂借来大锤、铁撬、钎子、钏等,向县水电局申请提供硝铵、雷管等,拿回物资后土法造炸药。成立专业班子专门破石凿洞,骨干人员有张水娃、屈过兵等。
1972年麦收前开工。鹰石岩足有六米厚,是一块坚硬的花岗岩体,常常打一个炮眼就需要三五天,一炮仅能炸出粪笼大个坑。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艰难而不退缩,坚持天天干不歇劲。
到了冬季,掘进约有四五米深。华振龙先生清淅记得,最后一炮装了1500斤炸药,光封炮眼动员三队一百多劳力参加,足足担了四五百担土才封好。炮声一响,震天动地。就这一炮打通了石洞,宣告工程成功。
从此,河水穿过石洞飞泻而下,形成了今天的飞龙串珠,云雾缭绕的壮观美景。
口述人:华振龙,高塘镇(涧峪村)西峪人
文字整理:贾平京,生于1960年6 月,高塘镇腰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