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村的往事回眸

(吴家村)新秦路白杨村段 高振强摄 2017.8
在我的记忆里,华州街道办事处的白杨村,原名叫长宁村,取长久平静安宁之意。全村分南、中、北三道巷,周围建有城墙和城门楼,城门西内侧约10米处,建有一个高10余米的土炮楼以供观察。城墙内留有两米宽的马道,供巡查、打更使用。城门口大路旁建有观音庙、关公庙。三道巷共有10余户人家,百来口人,以刘姓为主。此外,有姬、薛、李等姓。村东村西,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沟道,深约5 米,宽约20 米。夏季,易发破坏性洪水灾害。东隔沟与古城村相望;西隔沟与崖坡村相眺。地理环境是典型的秦岭北沟壑地形。土地瘠薄,收成有限。旧社会兵荒马乱,十年九旱,十有九家衣食难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评定成份,仅有一户中农,其余均为贫农。有民谚“金古城,银崖坡,白杨树底(读dia)拾柴火”的说法。人们的生活普遍极度困难。
长宁村城门面朝西,村口邻南北要道,是一条弯弯曲曲的人行大道。村北靠老城墙有一条南北走向通向西关街的马车道,北距西关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为华县主街)约一公里,交通便利,各种经商人员来往不断。有一棵又高又大的白杨树耸立在村口,早年枝密叶茂,一片浓荫。后来树心枯空,空洞里可放一张桌子纳凉、喝茶、玩牌。每遇夏季路过之人,必在树荫下乘凉歇脚,歇足后精神饱满地赶往西关街、药王桥等处进行物资交流。
南山石头峪、太平峪的山民,以及沿山脚居住的井家崖、宫里、李家坡、城南村、杨段巷等一带的村民,赶着骡马,肩扛担挑着山货、土特产品,行走几十里崎岖山路,到西关街赶集,中途必在白杨树底下歇脚,同行人相约时说,“我在白杨树底下等着你”,很少有人说“到长宁村口了歇一下”。久而久之,“白杨树村”成了长宁村的代名词,长宁村逐渐被“白杨村”取而代之。后经不知多少岁月,白杨树枯死,村中人出资出力,将白杨树伐倒,用其木料(大小木料均为该棵白杨树)在村口建起一座观音庙。早期庙门、塑像、供台一应俱全。后经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变革,拆了庙,将木料、砖瓦用来盖了生产队饲养室、保管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又因其破旧而拆除后再盖成砖混结构保管室。
现今的白杨村,东西沟早已被填平,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沟变成如今的华州区城南北主干道新秦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经济繁荣。东沟变成现在步行街的一部分。
历史在发展,体制在变更,白杨村先后隶属关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竹林乡;后为杏林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隶属城关镇;本世纪初属华州镇。村里现有40多户人家,200余人,人们生活富裕,丰衣足食,家家有街房,户户有存款,新添了10多台大小汽车。村民意气风发,幸福安康!如今的白杨村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奔小康路,同圆美好的中国梦。
刘新年
(华州街道办事处吴家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