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的古景风情
明朝以前,太平峪的水由南向北倾泻而下,过太平桥汇积在老县城以北低洼的地方。方圆三十余里成为一片水乡泽国,人们渴望水波平静的日子,称其为太平湖。
太平湖南有东罗、西罗、庄头村,北有田村、甘村、西周村,东有汀村、由里村;西有王堡、吴堡等十几个村庄,人们环湖而居。太平湖岸边绿草茵茵,芦苇茂密,岸上树木青青,水中鱼儿浮游,各种飞禽安家栖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湖而居的人们以湖为生,有的放牧,有的在湖边开垦种田,有的割芦苇编织,有的张网捕捞鱼虾,各自谋其生活。
每年春季,是太平湖最美丽的季节。破晓,一轮红日从湖面冉冉升起,南望南山,青山碧翠,仰望蓝天,晴空万里。岸边绿草肥,牛羊遍地,吃草的、嬉闹的,各得其乐。湖面如镜,风帆点点,渔夫们张网捕捞,采莲踏藉别有一番景致。相传,某年春季的一天午后,由于阳光的折射,湖面上出现了海市蜃楼,美不胜收。当时,科学不发达,迷信认为,这是老天爷恩施的吉兆,于是在湖边设案焚香祈祷数日。

每年秋季汛期,是湖边人们最难熬的季节。常有秋雨绵延,山洪频发,湖水涨溢与渭河溃坝一同祸害华州,摧毁家园,淹没成熟庄稼,迫使人们背井离乡。这种苦不堪言的生活不知熬了多少代,谁也说不清。
明朝中期,华州来了一位姓桑的州官叫桑溥,此人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善施仁政。当时,被人称为桑老爷,他亲自勘察地形,开挖河道,将太平湖的积水引入渭河,人们把桑公开挖修筑的河叫太平河。从此,环太平湖而居的人们免除了水患。
太平湖被引入渭河后,几万亩湖面变为农田,环湖而居的十几座村庄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村。同时,桑公又招募了许多无地可耕的农民到此开荒,出现了一派新的农耕景象。
太平河也好,太平湖也罢,其实,并不太平。每到汛期,岸边百姓提心吊胆,为了保护耕地免于水灾,豪强劣绅常为筑河堤发生械斗事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的力量对太平河进行了多次改造,先是改弯截直疏通水道,后在落差明显的地方修了接水,防止上游流沙淤积下游。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华县、华阴、潼关并入渭南大县,县政府决定将太平河从上游改道并入罗纹河。从此,太平河才算根治了,百姓相互械斗、提心吊胆的日子才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太平湖、太平河的名称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遗忘消失。现根据祖辈的传说,借本书以记。
刘德生
【注释】
[1]:赵村于2016年并入华州街道办事处㭠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