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江村的来历与往事

江村(赤水镇)牌楼 高振强摄 2017.5
赤水镇江村,原名涨村,地处赤水河东岸。一九四九年以前,其境内地势低洼,赤水河在此堤坝脆弱,常常遇河水暴涨而淹没村子,故得名涨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赤水公社开会,江村所擎之旗即为“涨村大队”,后讹传为江村,涨村之名被取而代之。
江村旧时南北东西各长300余米,为四乡少有的方正村,村周围有城墙护卫,外有护城河,有南北西三个城门,南门有阁楼供巡更守夜人居住,西门也有城楼,但没有南门气派,北门无城楼建筑。1942年,为方便学生上学便开了东门。
李、杨、魏、王、文为江村大族,李姓为江村笫一大族,分为东西二门子,东门人为长族,居东门里南巷与北巷,西门人属弟族,居中巷与西巷。西巷又名楼楼巷,巷西口有钟楼矗立,且巷道宽大,为村民集会娱乐之场所。村东南为杨姓、南为王姓、西南为魏姓、西北为文姓居处,各姓均有富庶大户人家。
入东巷向南有三官庙巷,李王魏三族祠堂巍峨并立,为远近一绝。
江村村北有竹园十亩,分列北门外大路两侧,号称凤凰展翅。为周边少见的青竹园林,其竹一般粗若房椽,高约10米,郁郁苍苍,蔚为壮观。
关于江村之来历,据村中老人讲,原为村西南崖畔“金沙寺”的后花园,因引赤水河水浇灌花园,花匠魏姓,故曾称魏家花园。
江村旧时灌溉取自西南之赤水河,其取水渠名“金沙渠”,又名“红崖渠”,因其渠水流经崖地而呈红色,传说崖土是因烈火烧过而变为焦红的,其渊源来自一段流传已久的事件。
相传明朝时,崖上有座大寺院,名叫“金沙寺”,寺内经常发生和尚奸淫良家妇女之事,其方法是在香客拜佛的跪榻下,暗设有机关,凡遇漂亮的女香客跪拜,人为触动机关将香客翻入地窖,长期禁闭遭其奸淫。
适逢一秀才携娘子入京赶考路过此地,其娘子因入寺降香失踪,秀才与此前众多失去女眷的人家一样,寻无踪迹,只好作罢赴京,他中状元后将实情禀报皇上,皇上降旨令其领兵围住金沙寺搜查,解救了被囚密室妇女若干,后杀了众僧,放火烧了金沙寺,金沙寺房产众多,火烧长达月余,崖土因此被烧焦变红。
该寺遗址,公社化后为江村一队土地。1965 年,一队队长董建录带社员平整土地,曾挖出杯盆罐等遗物若干,并送交原赤水文化馆,后因“文革”动乱,不知所踪。
赤水河“金沙渠”上游围堰,在今高塘镇忠靳村畔,位置在河西的蔡郭、樊家、姚李村围堰上游,江村常与河西诸村因取水发生械斗事件。民国年间,双方因取水讼至省城,为了避免干扰定在兰州异地审理。
江村代讼人魏××、王××、李××,临行前曾立下誓言,若官司打输永不回村。其河西诸村代表为姚李村民王尚德,其人时任赤水职校校长,为共产党早期陕西地下党负责人。此讼案之结果是,兰州行衙未以江村“金沙渠”开挖在早而断,却以西河岸下游用水之需要为由,判江村败诉,江村魏、王、李三个代理人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隐姓埋名,流落他乡不归。
江村为纪念民国年间风潇水寒的悲剧故事,遂刻碑勒石以记之。此碑约高80 厘米,宽60 厘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放“金沙渠”管水人李更海家院内,八十年代被镶于江村小学教室山墙上,本世纪初学校翻修,其碑被棚架在巷道排水沟上做盖板至今。
江村因“金沙渠”引水工程而受益,成为四乡闻名的旱涝保收富裕村,形成村北植棉,村东麦粟,村南村西麦葱间套的作物布局。
1947年修撰的《重修华县县志稿》载,“李托会头坊之葱,江村尤高大”,形象地说明了江村先辈务葱技术之高明。
江村乃富庶之地,富冠四乡,自然修文重礼,儒雅昌盛,重教兴学,代有人出。
1942年,时任赤水乡乡长的南会人陈博(民国华县县政府参议),倡教兴学,集江村、程高、南北会三村之民力,在现赤水中学北侧,利用拆除三村庙宇之木料及砖瓦,修建六年制赤水乡小学,为赤水乡笫一完小,不但三村学童得便受教育,亦惠及大明、圣山边沿村庄及水城、乔家诸村。
靳辛可,笔名肖金,曾任西北印刷厂党委书记。文根同,曾任新疆阿尔泰军区司令员。李致祥,1934年生,曾任总后勤部西南物资局政委(驻成都)。李重东,高考后笫一届大学生,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院院长。经商奇材罗江平,早年在军队即露胆识,后转业从商,曾任西安市唐都商场总经理,后投资掘矿业,现已成享誉陕西的商界大亨。
同延龄
(渭南市华州区辛辣蔬菜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