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华州西岳庙——下庙
华阴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庙宇,现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华县下庙镇的西岳庙,沧海桑田,今已变成了下庙中学校园,逐渐被世人遗忘,可叹可惜。
华县下庙镇的西岳庙与华阴市西岳庙相对应,华阴西岳庙俗称上庙,而华州的西岳庙则称“下庙”。下庙镇原为李家村,因西岳庙迁建在村西南而改名为“下庙镇”的。虽然下庙镇的西岳庙建筑、规格、规模、占地面积等远不如华阴西岳庙,但是,下庙镇西岳庙的布局与华阴西岳庙的布局相差无几。
古时,因该庙距李家村最近,加之从周家渡口往来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李家村集市贸易日渐兴隆,逐渐形成商贸、集市交易之地,遂以西岳庙的俗名“下庙”而命名。特别是西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和八月初八两个古会,渭河以北的大荔、朝邑、蒲城、澄城等县的客商、群众等,都来赶庙会。
下庙的建筑,在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时,被付之一炬。
同治二年(1863)五社群众又一次集资,重修了西岳庙。在西岳庙五间厅屋架梁的字梁板上有墨书题记。

西岳庙由周围五个社集资修建,也由五个社共同管理。五个社分别是:周家庄社、康甘社、下庙社、甘村社、车家堡社。
五社中凡集资捐款的群众,均为社员。每社推选三人为会长,共15人,再从15 人中推选5人,管理全社事务和西岳庙的一切事务。五社共设20个鼓和两个背花鼓,组成社火队。
到华山取水的时间及程序。华阴华山,共设36瓶水,每年的农历三月份,取水的各地必须在三月三十日前将36 瓶水取完。同时规定,各地取水时,不得相互见面。华州下庙五社的西岳庙为第一瓶水,务必在三月一日的零时取出;耀州是最后一瓶水。另外,还有扶风县法门寺、周至县的楼观台等地,也到华山取水,他们也必须在三月三十日晚十二点前取走。
华州下庙五社,在农历二月二十八日,由五名会长组成取水队,抬着装水的红楼,带上5个12岁以下的男童(俗称“取水娃”)到华山,在三月初一零时前,将水取出,三月初二前,将水抬到罗纹桥东的庙内。三月初二这天,各社组成社火队前去接水。
接水程序:三月初二这天,以“着重社”(每年轮流做主的社称为“着重社”)为主,会长组织全社所有男社员出动,组织20 副锣鼓与两个背花鼓和按规定应出动的社火队,以及12名12岁以下的男童(称“拜水娃”)接水队伍,到罗纹镇接水。
接水队伍排列顺序是:最前头为15杆三铳枪开道;接着是12 名拜水娃;再是15名会长及抬着装神水的红神楼;再是按鼓次序排列,“着重社”在后;最后为社火队。接到水后,将神水要先抬到“着重社”的老爷庙(老爷庙是指敬奉关羽的“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内安置。
三月初六水进庙及其活动:
三月初六这天早晨,各社群众抬上锣鼓,在九点以前必须到“着重社”的老爷庙前准备送水。“着重社”事先安排社火队,九点开始,按次序排队,抬上神水,依规定路线,先从“着重社”的老爷庙起步出发,先后经过五社的老爷庙,最后到西岳庙南门。此时,15 名会长站在最高台阶上,向送水的群众鞠躬行礼,表示感谢。这时,社火队可以回去,但是,锣鼓队、背花队则必须到西岳庙的五间厅前,特别是着重社的锣鼓队必须在场进行表演,一直要到晚上八点才能离开。
三月八古会:
原西岳庙未搬迁之前,一年共有三个会(农历的三月初八、八月初八及十一月西岳神的生日),后因天冷改为两会(即农历三月初八和八月初八),由原来每会两天,改为每会三天。每会必有两台大戏演出。每次古会均由会长负责组织,由各社指派专人负责大会安全,对各地商人来参会的,一律不收地摊费。(因西岳庙有一百亩庙产地的收入,五个社也各有十亩产地的收入。假如古会的各项开支还不够时,再由“着重社”的大户人家出钱补足)。
古会期间,对演戏的规定是:三天共演十八场,七场本戏。初七日晚,先在五间厅的西岳神前演三场,再到戏台上开演本戏。初八、初九、十三日,每天早上,为五社的家庭妇女演三场孝敬父母的戏,中午演本戏,下午再演两场为老年人看的戏。
因此,这几天剧团非常忙累。华州下庙的三、八两会,演戏多是从西安请来的大剧团,或者是几个剧团共同合作到下庙演出。每次开演戏前,都要先鸣放三铳枪为号,表示戏将要开演了,让人们前来看戏。
三、八古会,主要交易家具、布匹、各种药材、牲畜、粮食、金银、瓜果、蔬菜,以及各种小吃(醪糟、炒粉、麻花、油糕、荞面饸饹、蜂蜜凉粽子、凉粉、豆腐脑、包子、蒸枣、蒸红苕等)。
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的西岳庙,庙堂巍巍,城垣整齐,树木森森,神像威武。但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胡宗南部队拆除了东戏楼,并拆除了东西厢房内的泥塑神像,改作乡政府驻地,旧称莱公乡。后来,又将五间厅、东西厢房、过间厅等建筑,改作下庙小学。
1952年,将庙内所有泥塑彩绘神像拆毁,改为下庙完小。
1958年,拆除了铁旗杆、石碑、牌坊、石狮、铁钟,砍伐了柏树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了五间厅。五间厅是最后被拆除的,改建成了下庙中学教学楼。
刘合心
(陕西省文物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