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坡村与袁寨村
从党家河村向南穿过陇海铁路和西潼公路(310国道)便是长寿坡,原名绊石坡,含有路不平、石头多之意。民谣有“绊石坡,乱石多,尖尖石头戳眼窝。”当地人觉得“绊石坡”与“半世坡”谐音,不吉利,遂改名“长寿坡”。该村还包括王村、司家村和孟家河三个小自然村,南靠秦岭,连接小敷峪口;北依公路,硫酸厂在其旁;西临罗纹河,石桥通其路;东与袁家寨村相邻,宽阔的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山前大道纵穿两村中间。
主村长寿坡,原为规整村庄,南北两道巷,石材建成房。村西北有竹树环绕的法通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庙改为小学。西南有三十多米高的六棱砖塔,底座周长约二十多米,顶端六角悬空挂有铁风铃,风吹铃动,发出悦耳之声,据说是为敬奉“齐天大圣”孙悟空而建,并立有庙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和尚抱“火斗”求天祈雨之事。
村北大路建有“大圣楼”,赤日炎夏,过路人在楼下停歇,凉风吹拂,清爽异常,人称“过风楼”。村东古槐,耸入云天。时过境迁,不少村民搬出村,新居建在公路边。古塔、寺庙、大圣楼,悉被拆毁,唯村东古槐生机盎然。

(长寿坡村)袁寨村的定山禅院 照片提供 王新弟
主村西北公路边王村有十多户人家,南有翠竹掩映的司家村(现竹林已毁),也是十多户人家。司家村西南是较大的自然村孟家河,地处罗纹河右岸,河西与刘家河相望,南边是小敷峪口和宁山寺。曾任甘肃日报社长的裴京书和原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王京书都是从长寿坡村走出去的。
长寿坡村现有270户,975口人,6个自然村民小组,1388亩耕地。2012年,人均纯收入7811 元。

(长寿坡村)房堡村古槐 高振强摄 2017.8
袁寨村原属长寿坡大队,改革开放以后分开独立为村,包括袁寨、贺岩、房堡、迷糊峪、小敷峪口。
主村袁寨本在翠竹环抱之中,城池坚固,屋舍严整,石层台阶,步步高升,茂林修竹,高耸入云。村东北有定山堂,坐东向西,拾阶而上,进小巧门楼,最里是恢宏大殿,两边厢房,平列对称,小小四合院,异常宁静,后改作小学校,延续数十年。定山堂对面竹林中建有戏楼,逢年过节,演戏作乐。村中袁姓为主。如今,戏楼竹林俱已无存,不少村民在西边通村路旁建起新居,袁寨小学建在通村路西,通村路向北连通310国道,国道南的部队营房已改建雨田文化基地,内有皮影博物馆。路北有钼炉料厂紧连硫酸厂,北过火车站便是莲花寺镇政府。
定山堂北是房堡,二三十户人家,以房姓居多,城墙坚固地势高,故名房家疙瘩,雄踞台塬之上,如空高悬,观秦岭,望秦川,气势不凡。北之西岭,东之窟垞,与柳枝镇张桥村暴雨沟连畔种地。村西南角,古槐浓荫覆盖,远远望去,如龙曲盘。
如今有村民迁移出村,新房盖到公路边,水泥通村路紧相连。
袁寨之南,迷糊峪口是贺岩,为贺姓小村庄,屋舍连片,块石铺道,迷糊峪溪水流经村西,供居民饮水。溪旁竖有“华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迷糊峪内原有七八户人家,俱已迁出。迷糊峪现已成为少华山森林公园潜龙寺景区,新修的15里石阶步道自峪口径直通上潜龙寺。
贺岩村西有变电站和宁山寺,寺西南的小敷峪口有十多户人家,小敷峪水库管理处、森林公园山门、服务中心都设在这里。宽阔的进山公路由此长驱直入。
宁山寺一带,原先广有寺产茂林修竹,碧水清流,更有特殊的斑竹,引人入胜。寺前照壁“阿弥陀佛”四个隶书大字,赫然入目。山门上,于右任题写的“宁山净寺”横额高悬,大雄宝殿上挂有朱志侨等名家题赠的“慈云法师隐居纪念”大幅牌匾,两边厢房,布局严整。寺院以内,香烟缭绕,钟鼓、木鱼、僧侣诵经,佛事圣地,悠然宁静。每至春末夏初,竹笋拔尖,蓬蓬勃勃,溪水缓流,淙淙有声,漫步其中,如临仙境,不少人在青竹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下年来观,竹身茁壮,高耸入云,字形随长,大而醒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剧《喜鹊泪》中一对恋人谈情说爱,就是在这一带竹林溪水中拍摄的外景。
袁寨村群众文化生活比较活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袁家寨文工团很有名气,经常在莲花寺石渣厂露天大舞台演出。王世正等人为骨干演员,《陈姑赶船》《火焰驹》等剧曾红极一时。
袁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918亩耕地,232 户,847口人,退耕还林199.1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6117元。

邵拉雄
(华州区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