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村名地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地理标识,它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够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在每个村名地名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鲜活的地理、人文信息,既可以折射出我们先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理思想,又能反映出当时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所处的状况,以及人们精神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作为一个华州人,应该多了解一些华州的地名知识。因为这份乡愁,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对这块土地情感的表达,它是我们建设家乡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尽管如此,可我们许多人面对地名却无暇思索,无心留意。而且,这种现象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愈益突出。因为它很少有书籍记载,多以民间口口相传的形式存在。在今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它正在走向时代的边沿。如果今天不加以保护、保存和传承,将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境地。

正是基于对它存续状况的忧虑和对家乡的热爱,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把搜集、整理出版《乡愁的味道——华州地名面面观》一书,作为第一个五年工作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戮力付诸实现。

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是一个文化类非盈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有57名会员,分布在全区各镇、街道办事处和新型农村社区,以其分布广泛,接地气为优势,在本书编写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同时,为了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2014年,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利用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在华州区电视台十多个频道通过循环播放游飞字幕的形式,广泛动员和号召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这项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咨询关注,投稿响应。

四年来,收到好多高质量的稿件。不少会员还踊跃将作品在网站、报刊等媒体发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营造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共收到稿件344篇,经编委会审核定稿264篇。其中,包括传说故事、乡村记忆、考证笺说、研究论文和相关资料等。编辑成书时,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查阅,我们在编排上按内容分类,采用条块结合,外加附录的主次结构,分为序与前言、正文、附录和后记三大部分。正文部分以华州城区、各镇、街道办事处为单元,分传说故事、考证笺说、乡村记忆三大板块,附录分参考资料和探索研究两部分。

在内容的审定上,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确保文体和内容的统一,达到一般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基本要求的水准。

1.对同一地名不同内容的版本,并列采用。

2.对传说故事与考证笺说不一致的内容,持互不排斥、贬抑的态度,作并列或分类采用。

3.对同一地名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投稿,由主编整合处理,属所有投稿人共同作品。

4.乡村记忆中,对地名由来的表述与传说故事中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原则上从简或者删除重复内容。

5.内容中含有毗邻市区的地名部分,也同等辑录采用。

6.对单以字面释意或凭空杜撰、缺乏真实性的稿件,不予采用。

本书未能包括全区所有的村、社区名称内容,仅限于我们搜集、整理到的内容而编撰,多为自然村名,且各镇、街道办事处编入村的篇幅与数量多少不一,甚或差距悬殊,这也可能成为美中不足的缺憾!

贾平京

(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原华县文化体育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