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仙河的传说

遇仙河的传说

(一)[3]

渭河南山支流——遇仙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桥峪,延绵70余里,流经高塘、大明、瓜坡、赤水至后李村汇入渭河。

据传说,原来在“三国”以前,此河并不从这里经过,而是水出桥峪以后,从大明镇马场往西流到赤水河。

三国时,战争频繁,司马懿统领魏国大军在长安以南和蜀军交战,李托村这个地方就是司马懿堆积粮草、屯兵养马的大后方。

当时,为了解决人和牲畜饮水问题,就从现在的大明镇东南塬上挖了一个缺口把水引下来,因此处地势低,水容易流,逐渐把水口拉大,最终水由此流走,马场往西的河道干涸,人们就将此处叫“干河子”。

司马懿将水引来以后,在此驻留时间甚长,并修筑了花园、窑场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司马花园、窑场、司马沟、铁龙山等遗址,全部在李托村村西、村南、村西北,历年来也挖出了不少文物。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当了皇帝以后,就将其祖父葬在了他爷几十年和诸葛亮打仗的大后方——李托村。李托村人祖祖辈辈给司马“看坟”之说,即由此而来。

自从司马懿将水引下,河改道以后,此河叫啥名称,已无从考证。“遇仙河”的名称来源,可追溯到北宋朝代。

据说,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发迹前在此流落,于该河旧桥上(现南北会村中间)遇见道人陈抟赠送兵书,指点迷津,并鼓励其发奋努力,建功立业。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为了报答陈抟的恩情,将华山封给陈抟养老、修行、传道授业,并将此河命名为“遇仙河”,将此桥叫作“遇仙桥”。

口述人:黄永杰,瓜坡镇(黄家社区)李托村人

文字整理:李学君,生于1947年4月,瓜坡镇(黄家社区)李托村人

(二)[4]

一条发源于桥峪,流经大明镇、赤水镇汇入渭河的河流,历史上曾有守禺河、招峪河、桥峪(乔峪)河之称。

不知何时何故,把赤水镇境内桥峪河叫作了遇仙河,赤水街东西跨越遇仙河的桥叫作了遇仙桥,而大明镇境内的河却依然叫桥峪河?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位美丽的仙女,因向往人间的美好生活而偷偷下凡,在秦岭北麓山脚下,恋上了当地的一名英俊少年。

当天庭王母娘娘得知后,下法戒令其返回天庭。少年郎不舍,想尽千方百计挽留仙女,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时候,少年悄悄地把仙女的绸腰带带出,挥手朝塬下抛去,想把它抛得远远的,以绝仙女后悔之念。

岂料腰带在空中朝北飘去,无意中彩带在赤水街东打了一个结,终端落在了蜿蜒而过的渭水之上。接着,伴随一道灵光闪电,腰带瞬间变成了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的与桥峪河对接,赤水街东彩带的结点,也瞬间化为一座凸起的桥。

此情此景,人们感其神奇,认为这定与仙女的灵气有关。于是,将这段河称为“遇仙河”,将凸起的桥,称作“遇仙桥”。

口述人:常发财,赤水镇(遇仙村)辛村人

文字整理:刘正军,生于1947 年8 月,赤水镇(遇仙村)辛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