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笺说
白泉村 位于大明镇。
据明朝万历年间刊行的《华州志》记,当时,此村称为秦麓村,“村间有白泉,在龙王庙中。今泉水喷玉溅珠,势若龙涌,且澄清见底”。此泉声名显赫,以至以其为中心的若干个村庄统设白泉里,为当时华州四乡四十一里之一。里是古代一种居民组织,一县(州)之内分成若干乡,一乡分成若干里。白泉里之设,经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在这期间,秦麓村之名渐渐被名气更大的“白泉”代替。而白泉村的泉水,历经沧桑,却至今汩汩不绝。
王圣村 为大明镇兴国行政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
据清康熙年间刊行的《续华州志》,很古的时候,有一个姓王的人讲,他在乔峪遇见神仙,因此,人称其为王圣,又命名其村为王圣村。
汤坊 原属金惠乡,现为大明镇毛沟社区所属的一个自然村。
村名原称汤房,是为沿途行人提供饮水的处所,始建于明朝末年的崇祯年间。
这里是瓜坡通往金惠塬的必经之路,设汤房是方便路人的慈善之举,曾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清康熙年间的《续华州志》在汤房设置七十多年后,感叹说:“相沿岁月,离乱弗寝。……嗟嗟华人,积善绰有古风。”
后来,汤房逐渐形成了村庄,施舍饮水的功能不知何时消失,名称也讹变为汤坊。
渔池 位于大明镇。
《续华州志》记,乔峪河(下游称遇仙河)先时,出峪口后西流,经高塘入赤水河。而发源于今大明镇金堆峪的金堆峪河直接向下流称为遇仙河。后水暴涨,东折改道直下,流为今遇仙河,金堆峪河反成其支流。这期间,乔峪口附近的山麓尽化为水国。后人因名其村曰渔池村。
桥峪 原是大明镇的一个行政村,地理上是南山的一条山谷峪道,现与水渠村合并为水渠村民委员会。明《华州志》、清《续华州志》等华州旧志书,都记其为“乔峪”。据民国时编撰的《重修华县县志稿》,因仙人王乔曾在此修行而得名“王乔峪”,后简称为“乔峪”。
人们不知就里,将“乔峪”误写成“桥峪”。
马场 在大明镇桥峪口外。
据民国《重修华县县志稿》记:“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乔峪水暴涨,从乔峪口到龙湾,约五六里,大石山积。几成不毛,积久野草繁殖。”明朝的潼关驻军在此牧马,故称马场。
南耐庄、北耐庄 原在金惠乡,今属大明镇。
古时本是一个村,据清《续华州志》,此村本名能村,后讹能村为耐村,又讹为奈庄,再演变为耐庄。可能因人口繁衍,又分为南、北二庄。
按《汉语大字典》的解释,能,古作耐,耐同奈。所以,有耐庄名字的变化。
闫广勤
(华州区地方史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