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峪名称的演变考证
桥峪地处大明镇南部,是华州区境内较大的一条山谷峪道。不但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历史记载也比较多,其名称也屡有变化。
桥峪最早的记载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当时称为符禺山。《山海经》记符禺山的南面盛产铜,山北面盛产铁。山上有一种树木,名称是文茎,结的果实像枣子。山中生长的草大多是条形,形状与葵菜相似,但开的是红色花朵,而结的是黄色果实。山中的野兽大多是葱聋,形状像普通的羊却长有红色的鬣毛。上文中的“铜”“铁”指天然矿石。“葵”即冬葵,也叫冬寒菜,是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葱聋”,古人说,是野山羊的一种。
北魏时成书的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对此山谷峪道也有记载。不过只记了招水,即今桥峪河,可知,今桥峪当时称招谷(或招峪)。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之一的《新唐书》记载,唐朝华州郑县(今华州区)有“乔谷”。北宋时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对“乔谷”之名的来历做了解释:“即王乔所隐之处”,意思是古代隐士王乔在此隐居而得名“乔谷”。

桥峪瀑布 李吉超摄 2017.12
隐士王乔在历史上有四个人,一是春秋战国时的越人,二是东周时的周灵王太子,三是西汉时的蜀人,四是东汉时的叶县令,不知在“乔谷”隐居的王乔是哪一个?《太平寰宇记》还记乔谷有王乔祠,每年都进行祭祀。
到了明朝,“乔谷”已称为“乔峪”。
明万历九年(1581)的《华州志》卷二记:“曰乔峪,乔峪水……流为渔村川,而入于遇仙桥者也。乔峪之麓,有白龙泉、黑龙泉。”
但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续华州志》称“乔峪”为“招峪”,这是作者泥古不化,喜欢使用古称之故,并非清朝时乔峪改称招峪。清朝光绪年间的《三续华州志》仍称“乔峪”可证。
清《续华州志》中有一篇乔峪游记,其中记入峪三里为车厢坪,七里至崔家店,十里至张雁口,十三里为光石板,二十里至党家店,二十五里有孔家店,又三十里至三岔坪。作者对上述各地的地形风景都有描写,记录下清朝康熙年间乔峪风貌。
民国时的《重修华县县志稿》对桥峪有多处记载,但仍写成“乔峪”。
但不知从何时起,华县民间就将“乔峪”写成了“桥峪”,约定俗成,“桥峪”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反而成了这条山谷峪道的正式名称,见诸于各种政府文件、宣传材料。1969年始修的桥峪水库,先后动员了数万劳力,使许多从不知道桥峪的华县人,在建设工地上的宣传标语、工地小报、壁报专栏中见到无数的“桥峪”一词,留下深刻印象,更使此名远播。
闫广勤
(华州区地方史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