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纹村的传说
唐朝年间,今莲花寺镇罗纹村东河岸边,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家里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叫罗纹,聪明可爱。
八岁那年,罗纹上学读书。学校在河西,孩子们上下学都要蹚水过河。遇到大雨,河水上涨,娃们很难过往。可每当这时候,总有一位白胡子老汉出现,背着罗纹过河,护送他安全过往。
罗纹享有如此的待遇,小伙伴们都十分羡慕。天长日久,罗纹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罗纹:“每发大水,别的娃都过不了河,你是怎么过河的?”
罗纹据实相告。母亲便叮咛罗纹说:“若白胡子老爷爷再背你过河,你就问他为什么只背你,而不背别的娃。”
又是一次河水上涨,白胡子老汉照例背起小罗纹过河。到了河心,罗纹贴着老汉耳朵问:“老爷爷,每次河里涨水,您都背我过河,咋不背别的娃?”
老汉理直气壮地回答:“实不相瞒,我背的是日后的当朝宰相。”
回到家里,罗纹将老汉原话告诉了母亲。母亲乐在心里,供儿读书的心劲更大了。
可眼下家无隔夜粮,又供罗纹上学,日子越过越艰难。母亲常常东借西讨,筹凑米面下锅。日子长了,左邻右舍,不免有些为难。
有一次,罗纹母亲出门借米面,却空手而归。看到儿子罗纹吃野菜,喝清汤,母亲心里不是滋味,不由得在家发起了牢骚,顺手拿起筷子猛敲锅沿,一边敲打,一边说:“我娃日后就是当朝宰相,等到我娃当了宰相,管叫这些不借米面的“势利眼”一个都甭想活。”
谁知,罗纹他妈这一筷子正好敲打在灶王爷的头上。灶王爷是玉皇大帝的七女儿,当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就告御状说:“罗纹还没有当上宰相,他妈就叫嚷日后要报复杀人哩!还用筷子把我头上打得起了疙瘩。”
说着就低下头来让玉帝看。玉帝心疼爱女,一怒之下,顺手翻开官司簿,将罗纹的宰相名字一笔勾销。
从此,罗纹上学再也不见白胡子老汉背着过河了。
又是一个暴雨天,河水猛涨,罗纹站在河岸上,望着滔滔河水,干着急回不了家。母亲在家里左等右盼不见儿子回来,心急如焚,跑到河岸张望,但见河水咆哮,不见儿子身影。她急火攻心,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岸边的沙地里,再也没有醒来。河水一连涨了三天,才慢慢退去,罗纹蹚河回到家里,母亲的遗体已停放在木板上了……
罗纹小小年纪,孤身一人,辍学在家。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跟随村上一帮穷苦人进山打柴,靠卖柴苦度日月。随着年龄增长,罗纹已身强力壮,每日打柴都是满载而归。他节衣缩食,将所得积蓄,除用于济助一些穷苦人家外,把剩余银钱,全买了冥币到母亲坟前焚烧,竭尽孝心。
罗纹母亲在阴曹地府收到银钱,万箭穿心,深知这些都是儿子的血汗钱,舍不得花销,分文不动,以罗纹的名字存入“冥国银行”,天长日久,竟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03.8”灾后重建的(忠义村)罗纹桥 照片提供 张剑锋
唐王李世民有一次游地狱,东游西逛,花尽手中银两,囊中羞涩,适逢遇到罗纹母亲,交谈中道出了自己手头缺钱的困境。罗纹母亲见此人相貌堂堂,仪表不凡,遇到暂时困难,一时起了恻隐之心,便拿出银票爽快地说道:“这是我阳世儿子罗纹的钱,全给你去解燃眉之急吧!”唐王接过银票,千恩万谢。后来他拿上钱,四处游走,说服了一个个小鬼和阎王,终于又还阳回到人间。唐王在阴曹地府的经历见闻,大都遗忘,只是把借阳间人罗纹巨款一事铭记在心。唐王登上金銮宝殿,将此事告知心腹大臣,并派其寻访罗纹,准备如数归还借款致谢恩人。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四处打听,一年后,在华州打听得知罗纹已不幸离开人世的消息。
唐王了解到罗纹生前的身世,深受感动,特命尉迟敬德亲赴华州,用偿还罗纹的这笔巨款,在他小时蹚水上学的河上,建起一座三眼石拱桥,雕刻龙身龙尾,唐王亲赐御名“罗纹桥”,并赐“避水珠”一颗,压于桥下,确保大水不毁,永固千秋。
后来,人们又在石拱桥北东河堤上建起一座罗纹庙,在庙墙上将罗纹的故事绘成壁画,把罗纹生前所住的村更名为罗纹村。有位书生拜谒罗纹庙后,在粉壁墙上题诗道:罗纹本可为宰相,灶君偏言奏玉皇。高官厚禄鸿毛轻,造桥惠民美名扬。
口述人:程洪涛,莲花寺镇庄头村人
文字整理:邵拉雄,生于1943年10月,莲花寺镇(高家河村)三合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