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耳山和龙背村[1]名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今华州区高塘镇拆头龙山下住着一位早年丧夫、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孤寡老妈妈,她凭着一双勤劳的手,终日里纺线卖钱度日。一天,她来到南山下的一块地里挖野菜时,意外地捡到了一枚白净的鲜蛋,她惊奇地拿回家中,放在了棉线篮子里,在纺线困乏愁闷之时,就顺手从篮子里取出鲜蛋抚摸一会儿,还自言自语地看着蛋儿不知说些什么。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鲜蛋孵化出一条青绿色小蛇盘卧在篮子里面,老妈妈不但不害怕,甚至还把它当儿子一样呵护,取名“龙儿”。龙儿也很听老妈妈的话,乖乖地跟老人一起生活。
时过几年,龙儿已长成一条碗口粗的大蟒蛇。老妈妈仅靠纺线卖钱,已无力供养它,就对它说:“儿呀,你看为娘我年老多病,实在无力供养你了。想把你放在南山底下的一个石洞里,一来,你可以在外谋生,自食其力,二来,为你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清净之处。但有一点,你必须听娘说,不管多么艰难困苦,都不得惊吓伤害生灵!”龙儿听了老妈妈的话,抬起头来连连点了三下,表示同意。于是,老妈妈就选定良辰吉日,让龙儿饱餐一顿后,趁天未亮,将龙儿送到了南山下的一个石洞中住下。
自从送走龙儿后,老妈妈更加辛勤劳作,每天坚持为龙儿送吃送喝。但是,日久天长,周围村庄流出传言,说是有人在山沟里放牛羊,丢失了牛羊。还有人说,在山沟里寻找失物时,发现了一条如碗口粗的大蟒蛇。老妈妈听到传言,知是缘起龙儿,她带着食品来到南山石洞,呼唤龙儿,它听到老妈妈的声音,爬出洞口,把头亲昵地偎在老妈妈的怀中。老妈妈劝说龙儿要诚心早日修成人身,不要惊吓、残害生灵,毁了前程。
从此,老妈妈时刻牵挂着心爱的龙儿,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她总是早早地去给龙儿送饭,龙儿抬头看到老妈妈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老妈妈越来越衰老多病,再也无力去看望龙儿。一天深夜,正当老妈妈弥留之际,天空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雷声和闪电。左邻右舍的人们惊讶地看到一条头如斗大、目如星辰的巨龙,从南山疾飞而下,卧在了老妈妈的房前,霎时背起老妈妈向北腾空而去,落在了渭河北岸一块风景优美、地广人稀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出门向南看去,发觉那里高高耸立起形似两个龙耳的山峰。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更名叫龙耳山(或龙儿山)。老妈妈落住地方日后形成了一个村庄,人们称其为“龙背村”。
龙背村富庶的物产、淳朴的民风吸引了百姓,也感动了天庭。一位年轻美貌的仙女也思凡下界,与村上的一位勤劳善良的小伙结了婚,生活过得甜甜蜜蜜。一天,仙女经过龙背村的涝池时,无意中看到涝池里映照出如龙头一样的奇峰影子,回到家中从水瓮中舀水时,又看到了这一奇峰。这事在村上很快传开后,家家都在舀水时发现了这一景象,村人都觉得很奇怪。一些老人跑到书馆请教有学问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也来到水瓮中细看后果然如此,就说:“这是龙首显现,实为龙背村大富大贵之征兆,不必惊慌。”老人们问先生,对这有什么办法?老先生高兴地说:“当前要派一些人查访此山在什么地方,若查出来后就有办法。”村人听其言后,用了三年多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高塘塬区找到了此山。为了进一步证实是龙耳山,以马鞭挂于悬崖上的树枝上为记号,再回到村中在涝池或水瓮中看时,果然有马鞭显现,确认就是此山。老先生特别兴奋地说:“现在,应筹集资金在山顶修座铁瓦庙,镇住‘龙背村’风脉,再在山下修座寺院,招来僧人住寺守护,就能保住村人兴旺发达,富贵双收。”于是村上筹集资金,请来能工巧匠,先在悬崖上打造登山的铁索,再用了三年时间在山顶修建了小庙,庙顶全用铁瓦,取名“铁瓦寺”。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耳山过庙会时,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人们踩着铁索登至山顶修庙、敬神。龙背村人根据涝池所映出的图像,在朝拜时庙宇屋顶缺几块铁瓦就带几块补上,龙背村群众叫“补龙甲”。此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正是高塘塬区三夏大忙的季节,必然刮起六七级大风,从川道里一直刮到龙耳山下,人们都说是龙儿回老家来了。风后带来阵雨。这虽是气候变化,却正好与传说巧合。据说,现在龙背村在埋葬老人时,有个习俗,棺材大头朝南,意为头枕龙身,图个吉利,后代兴旺。
口述人:陈克俭,华州区高塘镇(胡磊村)黄鹿口村人
刘志荣,华州区高塘镇(拆头村)龙山底村人
文字整理:张书经,生于1935年8 月,大明镇渔池村人
贾宝勤,生于1944年9月,高塘镇涧峪口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