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宿镇、宜家村、申家村名的传说

(毕家社区)王宿街 高振强摄 2017.8
位于华州区城区东北13公里处渭河南岸的王宿街,它的得名,见证了中国上古周王朝八百多个春秋的兴衰更替,上演过西周灭亡、东周肇始这一国史转折攸关的活话剧。三千年来,古街仍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姬友于咸林(王宿附近),创建古郑国,他厉兵秣马、教民耕牧,国富民殷,名扬朝野。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因桓公治郑有功,被诏授周廷司徒,进京辅政。当时,宫廷斗争剧烈,宠妃褒姒生子伯服后,戳腾周幽王废申后太子宜臼,并欲伺机加害。在郑桓公的安排掩护下,申后潜回申国,太子宜臼逃古郑南刘,在河滩牧马偷生。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缯、犬戎起兵攻入镐京,杀死幽王,平定了褒姒之乱。
郑桓公当时被乱兵所杀,郑武公(桓公子)自渭滨找到太子宜臼,护送回朝登基,是为平王。周平王见京城被战火毁坏严重,决定迁都洛阳,从而开启东周时代。
周平王东迁,自镐京(西安西)东行90 余公里,来到郑国。他不忘济难之恩,落驾到曾隐身之地渭滨南刘,是夜大宴乡贤耆老,封赏救难的乡邻。更重要的是了却一段情缘。
当时,在隐藏流浪中,他得到一村姑关照,俩人爱慕同居,生有一子不满两岁。因目下地位天壤之别,不可能将村姑母子迎进宫中。
平王就地赐封幼子姓宜名丘,即民间流传的“宜丘太子”。同赐当地居民世代免除皇粮国赋。
为感念周平王的宿住和犒封,人们改称南刘为王宿村,后在此设镇,便有王宿镇之说。
周平王隐居生活过的村庄,人们延其平王的宜姓称名为宜家村。护佑太子逃难的申国保镖随从,在镇南一里安身立业,一边屯田,一边守卫古镇的南大门,日久成为一个村子,以申姓为主,称其名为申家村。
王宿古镇北依渭河,地势平坦,为交通要冲。古时确有“舟楫车马之利”之称。江南物资经大运河、黄河、渭河,漕运长安,途经王宿古镇,船家商贾加食添水,歇脚交易,镇上商客云集,店铺林立。
古代王宿,古镇商贸手工、种植养殖、农牧业十分发达,农历每旬四、七、十为古集会,街市长达一里有余,古镇繁华可见一斑。
江西弋阳客商来镇上卖米,定居街东头北侧,渐渐成为弋家巷;安徽亳州人贩来中药材,在镇子中段北侧设堂行医,形成了南北走向的亳州巷;晋商把盐铁煤等船运古镇销售,发财后建成山西会馆,今天已改成卫生院,仍然在造福乡民。
口述人:胡万祥,柳枝镇(毕家社区)王宿村人
文字整理:刘高潮,生于1955年10 月,柳枝镇(毕家社区)王宿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