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家乡——胡村

可爱的家乡——胡村

胡村村委会 高振强摄 2017.8

我的家乡下庙镇胡村在秦岭之北,渭水之滨。一九四九年以前属于大荔县华志乡。一九四九年以后归属华县。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一九四九年以前胡村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据点,中共华县工委书记王平凡,是建国后第一任县长。李连璧,以及省市有些领导,经常在此活动。并以此作为到陕北的一个重要交通站,因此,胡村有不少进步青年也参加了革命。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在中央七机部工作的林毅等同志。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胡村群众民不聊生,华阴的土匪冯一安经常前来骚扰,抢占财物,掳掠民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胡村三社(王巷为西社,什字为中社,新建为东社)的人心很齐。过去在胡村一代流传着:“十里胡村,八里吊,拐个弯弯娘娘庙,钟一打,人就到,进到庙里去报到。”

娘娘庙是过去胡村人的活动中心。胡村以前有个规矩,如有土匪进村,或者其他紧急情况,听到钟声,精壮男丁就赶到娘娘庙集合,商量对策,发号施令。

有一次,土匪冯一安进犯胡村时,先派了一小部分马队和一名号兵,前来探视胡村虚实。被早有准备的群众一枪打翻落马,活捉了号兵。经审讯才知,冯一安这一次准备血洗胡村,以号声作为进攻信号。由于号兵被捉,土匪失去联络,这才使胡村避免了一场劫难。

胡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九四九年以前,有一名叫王辅臣的剧作家,专为三意社编写剧目。因此,三意社经常来胡村演出,娘娘庙戏楼前经常是人山人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文化馆工作过的孙秉灵同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编写了不少剧本和书籍。他编写的剧本,群众喜闻乐见,他给群众婚丧嫁娶结合各户情况编写的对联,更受群众的欢迎。

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过渡到人民公社,这一时期,胡村王巷有以史尊鲁为代表的优秀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搞技术革新,在甘薯和棉花的栽培上创出了新的成绩,史尊鲁同志也被群众选为赴京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推行责任制前,胡村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群众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天,劳动力日值只是几分钱。终日为吃饭发愁。温饱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改革开放,实行责任制,种什么由自己决定,干什么随自己便,群众有了自主权,生活也逐步得到了改变。

胡主席,温总理执政为民为群众把实事办。两千余年留下来的粮税全减免,还给种地农民发补助款,个人购买农机具也给补贴,购买家电还给补贴,群众看病有医疗保险,现在,农村也正在推行养老保险,这些惠民政策,真叫我们胡村人乐开了花。

这几年,胡村更是变化巨大。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了以姜田为中心的大拱棚园区,向东边已辐射到西周、东周、苟家、三吴,北面己辐射到胡村,西边到杨相、车堡、下庙、惠家、甘村、田村、秦滩,面积已达7000 余亩,到处是忙碌的人群。在大棚种植户中间,有的是外地客人,有的是当地的种植户。到了种植、管理、收获的季节,遍地欢声笑语,上工和收工时,车水马龙,人如潮涌。

“03.8”抗洪救灾以后,胡村人在外打工已成习惯,有的男青年出外打工领回了自己的终生伴侣,女青年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有的年轻人闯荡市场,商海弄潮,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佼佼者。

有些人己有了自己的私家小车和房子,孩子也进了城里的学校。每到春节期间,村里车来车往,家里欢声笑语,真是人间天堂。

可爱的家乡,你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饱尝了历史带给的荣光,现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华州大地的最北端。

孙相祺

(华州区下庙镇王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