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沟的沟壑台塬
高塘东塬,从秦岭山角向前伸出的高塬,被马峪、车夫峪、金斗峪的河流切割成两大塬区,称薛马塬与晓寺塬。其势如苍龙挺起,龙头昂立,凌跃着缓缓欲腾之状,从而留下斩龙脉的传说。
薛马塬在东,在龙头和龙脖子附近,居住着井沟行政村一百七十多户村民。四个自然村,分布在半塬坡的台田与坡田地带。
沿薛马塬与晓寺塬中的夹沟而进,入三五里,一片人家映入眼帘。但见流水潺潺,绿树荫荫,土壤润润,环境幽幽。因沟内有几户刘姓人家,故叫刘沟。对面是斩龙脉遗迹,而刘沟以上水质清澈,以下水质黄浑,有淌龙血之说。刘沟受两塬夹峙,塬高谷深,日照较晚,荫护较早。对旱塬来说,天道独厚,湿润保墒,稼禾丰茂,果物宜生。
刘沟背后,塬崛高险,陡直南伸。岩石日剥风蚀,嶙峋多姿,翘嘴呲牙,涧缝张开。沿峻岭直上,迂回于险径,怯胆怕魂。到了墱上,台田层层,屋舍排排,顿有塞目开阔之感,舒心逸气之悦。因在塬之畔,沟之顶,故曰“顶沟”。村上没有井姓,也无水井,大约出于音误字传,延其今叫“井沟”。
井沟在四个自然村中人口最多,叫其顺口,成了行政村之名。放眼地貌,露出祖辈勤劳治理之痕。台田平整,埝沿细筑,存水保墒,绩效明显。村落静明铮亮,白楼新立,透出富裕瑞和之感。也显现着与干旱抗争的塬坡人智慧勤朴的风貌。
从井沟北走,有一明显低洼的地势,称“龙脖项”。这里原有一间突兀的将军庙,坐北向南,庙后塬头顶脑有一将军墓,高数丈,大许围。据说将军站此西射归雁,箭落东阳箭峪悬岩绝壁,直插岩中,故名箭峪。其将军何人,无翔详实传说,不得而知。墓近年夷为平地,庙文革期间损毁。此处是四村中心,解放时庙近盖了学校,独庙与学校孤守梁尖。井沟的儿童在此启蒙。
从将军庙西下或从沟口斜上,塬的西侧有一村落,分南北两段,因有沙山,又在坡塬,故称“沙坡”。沙坡地斜坡陡,雨刷水冲,地土瘦薄,肩担钁耕,劳作倍辛。井沟四村,田给力所,土厚生机。近百年外籍入住,贫困者落脚,形成村中户杂,没有宗族大户。
沙坡滑坡现象严重。霖雨天坡塬垮溜,形成滑坡,近年大的滑坡就有两次。一次在村南,滑坡面积一百多亩;一次在村北,近二百亩。时塬硷崩裂,坡塬飞泄,涌堵河谷,造成灾害。早多年,半塬从南到北闪开一道狭缝,断硷一至数尺,断缝寸至尺许,只是近年被耕作缝合。沙坡是自然灾害重点监测和改造区域,目前一部分住户已移居山梁上。
从沙坡沿塬东拐,塬遮硷挡中露出一些房舍。因在庙之后,又靠川边,位在坡处,顺口习惯,也就以“后坡”而名了。其实,后坡不后,它勇居塬硷之前哨,鸟瞰关中,人来车往,影影绰绰。晴瞻中条,目览北山。出门旷目怡神,走动心胸坦荡,行如流云,飘忽高然。台田随塬而升,随坡而降,自然合辙在周围远近之中。
从将军庙东下,称作将军庙沟。下不几深,天设神造,旱塬泉出,凛溪流淌。是附近的命泉,包括雷西,人畜用水,肩担马驮,穿梭不断。泉水冬暖夏凉,泉周青竹叠翠,树林荫护,幽静寂清,乐鸟鸣唱。无论冬夏,近村妇女三五结伴,笼提脏衣,边洗涮边享仙境。常享幽忘时,谈天忘归。深谷捣衣声,梁畔悉知之。闻者忆水清,行过恋静幽。这沟内原住三五户人,已迁入后坡。如今,泉小水微,人饮工程已解大急。
井沟西望对塬是沟岭;东邻宰相坡、故城;南上雷西、薛马;北下瓜坡塬川。四邻福佑。
井沟居龙脉天佑,紫气瑞兆。辛勤结厚果,奋斗出栋梁。物精人杰。解放前就有世家中医,名噪州城。新中国成立初,两名大学志士忠诚于党,廉清官阶。大学生逐次继出,两名青勇在企业中做出卓绩,著书立说,留言后世者,不乏其人。井沟曾是瓜坡出口柿饼的产地,质优物美,软甜可口,霜白爽目。如今又是花椒之乡,红香醉人,产近双万。
程洪涛
(华州区原侯坊乡业教专干)